英語漢語表達形和合意合的句子

解夢佬 0

1. 為什麼說英文是形合的語言,而漢語是意合的語言

漢語重意合,句子之間常靠內部的邏輯關系聯系在一起,所謂“形散而神聚”;而英語重形合,句與句之間往往靠各種語言形式緊密結合,不少翻譯者因此提出過在英譯漢時要采用意合法,漢譯英時要使用形合法。但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并不意味著英語完全不用意合或漢語一概排斥形合。

1. 英語的形合結構及其翻譯。

英語注重形合,是因為英語具有豐富的形式組合手段。

譬如,詞綴、詞形變化、指代詞,被動語態以及表各種關系的連接詞等等。而漢語主要依賴意義的內在銜接,形成一種隱約的意義脈絡。在譯文中有意識地體現目的語的特征,

2. 漢語的意合結構及其翻譯。

漢語強調意合,主要在于其語言本身是表意文字,自古以來就有重“神”,重“意”的傳統。漢語的意合結構主要體現在詞序、主動語態上,以及緊縮句、四字格中。請看下面的例子:

(1) 她不老實,我不信任她。

(2) 昨晚我蓋了兩床被子。

(3) 上梁不正下梁歪。

(4) 玩火自焚。

這些句子隱含了內在的邏輯結構,懂漢語的人不用費勁便能理解其意義,但是在譯成英語時則需將隱含信息翻譯出來,以使譯出的句子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形合翻譯法。

從理論上說,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但英語作為一種印歐系語言,目前正處于由綜合型向分析型語言過渡的過程,因此意合法表現逐漸增加。英語中有不少從屬關系(尤其是因果、條件等) 并非都用主從復合句來表達,而是內含于一些簡單句中。這樣的句子類似于漢語的意合句,表達了豐富的內容,邏輯關系也較復雜。

純粹用形合或純粹用意合的語言都是少見的,就英語而言,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層面,英語比較穩定而多樣的形式(包括形態) 可以控制著內部各語言要素間的關系,因此以形合為主。到了句子以上,英語似乎覺得沒有必要再用如此強的形式來限制自己了,為了造成變化,因而采用了意合手段,同義詞、上義詞、統稱詞、代詞,基本上都是詞匯手段,

把它們聯系起來的不是形式,而是意義;漢語的情況正相反,在句子(或相當于句子) 的較短的語言片段內,主要靠的是意合,用“意脈”貫串全句,而到了較大的語言片段里,為了保持“神”不散,就要用適當的“形合”手段來增加凝聚力,

而重復同一個詞是最好的辦法,可以使讀者、聽者的意念中心不致走散。結果由于強調重復,反而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形合”,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2. 為什麼說英語是形合的語言,而漢語是意合的語言

漢語與英語的文字屬于兩個不同的體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該語系包括四百余種語言和方言,是形成最早,流傳最廣,使用人數極多的語系,漢語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語言.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該語系含有12個語族和百余種語言,世界上約一半人以該語系的語言為母語,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任何語言都具有一定的語法規律,語法規律通常受該語言的表現方法的制約.漢語屬表意文字(ideographic),而英語屬拼音文字(alphapetic),文字體系非常充分地體現了兩種語言的異質性(heterology). 一、漢英語的語法特征漢語語法呈隱性(implicit),英語語法呈顯性(explicit).隱性和顯性是一對矛盾,語法上所謂的隱性和顯性是指有沒有外在的形式上的標志.漢語的隱性和英語的顯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漢語只除了有限的詞綴(如“子”、“兒”等)和助詞(的、地、得)外,不存在標明詞類的標記.如“打”在“鐘打了十二下”中是動詞,在“一打雞蛋”中是量詞,“打”字本身無任何標記表示詞性,其詞性只能從語境中才能識別.而且漢語動詞本身也沒有任何標記表示時態,語態和語氣.英語則不同,相當量的英語詞從詞形一望便知是什麼詞,如:-ment、-er、-。

為什麼說英語是形合的語言,而漢語是意合的語言

這樣的提問感覺沒有意義

3. 英語翻譯中“形合”和“意合”是什麼意思

1、形合:指句子內部的連接或句子間的連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詞匯手段(lexical devices)。

2、意合:句子內部的連接或句子間的連接采用語義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它們在發音、構詞法、句法、修辭形式以及謀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規律和特點,兩者之間雖不乏相通之處,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Eugene A. Nida說過,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英、漢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別莫過于形合(hypotaxis)與意合(parataxis)之分了。擴展資料:形合、意合與東西方思維模式的比較介紹:1、印歐語言是以形合為主的語言,有人稱之為線性的語言,其句法以主謂結構為中軸線;如果有賓語或補語成分,可在主線上延伸;定語及狀語成分則以枝椏的形式構成分支線,并通過關聯詞與主軸線相接。

2、樹狀結構由于主謂結構形成了對“全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挈性結構主軸”,因而各支的脈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椏椏都必有歸宿。如果把句的結構比喻成一棵樹,那麼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彼此關聯、相得益彰,構成了密密挨挨的樹林。

3、重形合的印歐語言是一種非常強調外在邏輯形式的文字,從句法到篇章都強調演繹和推理。有了邏輯的語言就有邏輯的思維,有了邏輯的思維反過來也會有更為邏輯的語言。

漢語是以意合為主的語言,Fowler把漢語描述成流水型環性的語言:“猶如海浪向前推進,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隱含著某些規律,但卻過于復雜,難以分析或表述;這些規律規范著波浪與波浪、波浪與大海、詞組與詞組、詞組與語段之間的各種關系”。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形合百度百科-意合。

4. 英語重形合,與之相反,漢語則重意合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英語注重形合

所謂“形合”,即“意合”的反義詞,意思是句子的組成由很明顯的標志或者規律。

相對而言,漢語則更加注重“意合”。平常說話的時候,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雖然我們的語言也可以被拆分為“主謂賓定狀補”,但成分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只要把各個成分拼在一起,意思就很明了了。

舉個栗子!

快跑很好玩。這句話的主語是動詞作名詞用的“快跑”

Running quickly is interesting。running quickly 的原型是quick run,不僅是時態發生了變化,形容詞轉化為修飾動詞用的副詞之后,甚至位置也要發生改變。

可以看見,在英語當中,要把單詞原型根據不同的使用需要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就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則對單詞進行變形。

而在漢語中,“快跑”無需變形(除非你想賣萌說“跑快快”),就可以同時作為多個成分使用。例如:

快跑(主語)很好玩;我喜歡快跑(賓語);我快跑(謂語)上學;

5. 英語句子和漢語句子區別

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這是漢英語言最顯著的差異。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于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松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于結構相對松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麼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