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語錄《》

解夢佬 0

1. 孔子語錄

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們革除舊習,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

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

——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摘孔子《論語》。

2. 孔子語錄原文及翻譯

我自己打的 要給分哦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

3. 論語 孔子的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八佾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雍也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無所好。”

子曰:“飯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0353463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葉公問孔子葉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述而篇》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泰伯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篇》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憲問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是其大夫之賢者,友。

4. 《論語》中的《孔子語錄》的原文和翻譯

語文七年級下的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樹是最后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翻譯: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 孔子語錄《論語十九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孔子說:“學習知識后時常復習它,不也是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弄得精神疲倦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譯: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啊.”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要注意改正.”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譯:孔子說:“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明白卻不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例子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例子,就不再教他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譯: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們肩負的使命很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他們以施行仁道為己任,不是很重大嗎?到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是很遙遠嗎?” 1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譯: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4.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譯:子貢問怎樣算是君子,孔子說:“把自己要說的話先去兌現,兌現后再說出來,這樣才稱得上一個君子.”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譯:孔子說:“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16.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譯:孔子說:“財富和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憑正當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困和卑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應該貧賤而貧賤了,君子是不會擺脫這種境況的.” 17.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譯:孔子說:“假使財富是可以求得的話,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麼我還是干自己喜歡的事.” 1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 譯: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后,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于是說:“沒想到《韶》樂達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19.(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先進》) 譯:曾點說:“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臉洗手,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呀!”。

6. 孔子與《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后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于諸侯.■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于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并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于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鉆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范,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并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余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后人所稱道.他先后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只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于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赍志而歿.■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7. 新課標語文必背64篇(高中14篇,初中50篇)是哪些

(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篇目50篇9年級(50篇)1.孔子語錄《論語十則》2.魚我所欲也 孟子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4.曹劌論戰 左傳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6.出師表 諸葛亮7.桃花源記 陶潛8.三峽 酈道元9.雜說(四) 韓愈10.小石潭記 柳宗元11.陋室銘 劉禹錫12.岳陽樓記 范仲淹13.醉翁亭記 歐陽修14.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15.愛蓮說 周敦頤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17.關雎(關關雎鳩) 詩經18.蒹葭(蒹葭蒼蒼) 詩經19.觀滄海(東臨碣石) 曹操20.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潛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 王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灣23.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 王維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 李白25.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27.春望(國破山河在) 杜甫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 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 岑參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 韓愈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 劉禹錫32.觀刈麥(田家少閑月) 白居易33.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 白居易34.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 李賀35.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 杜牧36.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杜牧37.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 李商隱38.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39.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40.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42.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 王安石43.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蘇軾4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45.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 陸游46.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辛棄疾47.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文天祥48.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馬致遠49.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 張養浩50.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 龔自珍(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背誦的篇目14篇1.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遙游 (北冥有魚……圣人無名) 《莊子》 3.師說 韓 愈 4.阿房宮賦 杜牧5.赤壁賦 蘇 軾6.氓 《詩經》7.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8.蜀道難 李 白9.登高 杜 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11.錦瑟 李商隱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 煜13.念奴嬌(大江東去) 蘇 軾14.永遇樂 (千古江山)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