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風俗的名言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
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寶和尉遲恭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
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
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
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桃符的傳說 桃符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
關于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并用草繩捆著喂了看山的老虎。
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后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后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后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后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
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張)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
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為,。
2. 有什麼民風民俗的名言名句
風民俗名言
1.風俗者天下之大事。 ——清·顧炎武
2.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漢·王充
3.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宋·蘇軾
4.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 ——清·魏裔介
5.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 ——漢·司馬遷
6.傷風敗俗,大亂之道也。——《漢書·貨殖傳》
7.性近如一家,習遠如千里。 ——清·陳確
8.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晏子春秋·問上》
9.離家三里遠,別是一家風。——明·吳承恩
10.風氣之變必以漸也。 ——清·龔自珍
3. 關于風俗的名言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
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寶和尉遲恭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
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
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
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桃符的傳說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
關于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并用草繩捆著喂了看山的老虎。
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后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后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后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后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
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張)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
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為,在一周。
4. 關于''民風民俗"的名言,詩句
1.金錢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風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麼義與不義,只要能夠達到塵世的天堂,享盡繁華之福,化心肝為鐵石,胼手胝足地去爭取暫時的財富,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處都揭橥著思想,甚至法律上也這樣寫著。——巴爾扎克。
2.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樸的人情風俗。——林徽因
3.保有跨越世代的傳統風俗絕對不是壞事,現今的日本幾乎沒有代代相傳的思想,人們毫不珍惜思想與常識,用過即丟,也沒察覺到累積智慧與知識的重要性。——伊坂幸太郎
4.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發!通紅的發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汪曾祺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5. 寫家鄉風俗的名言警句
熱愛家鄉的名言警句
1、每逢佳節倍思親。
2、悲莫悲兮生別離。
3、好家難舍,熟地難離。
4、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5、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6、出門一里,不如家里。
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8、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9、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10、金窩銀窩,不及家里狗窩。
11、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12、駿馬懷念草原,勇士懷念故鄉。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14、不到異鄉看看,不知故鄉的美麗。
15、金窩銀窩,比不上家鄉的窮窩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