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關于霧凇的優美詞句
清晨,站在橋頭向東西兩側遠眺,只見馬路兩旁一排排整齊的霧凇,猶如銀盔銀甲的衛士,守護著江堤。
放眼望去,那一望無際的千姿百態的雪樹銀花,使人心曠神怡。這邊婀娜多姿的一株,若輕歌曼舞的少女,向游人撒著小巧玲瓏的銀花;那里仿佛是一位銀發飄飄的老仙翁,手捻胡須向游客頻頻點頭;這株古樸典雅的“白蘭”,開出晶瑩透明的花瓣,仿佛散發著迷人的清香;那枝節連接處,毛茸茸的很像圣潔高雅的“白梅”,展開倔強不屈的繁花;那點綴其間的雪松,松樹上端莊秀麗的“銀菊”,那柳條上飄逸的“蘆花”,無不具有迷人的魁力。
隨著太陽的升起,在萬道霞光的輝映下,霧凇像涂上了一層薄薄的五彩粉。一會兒,霧凇開始脫落,玉屑似的雪沫隨風飄揚,顯出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數九隆冬,整個松花江面霧氣騰騰。 那一簇簇、一團團、一串串晶瑩剔透的銀色花朵,構成了一個冰清玉潔,絢麗無比的世界。
兩岸的霧凇在金燦燦的陽光的輝映下銀光閃閃,仿佛是一座瑰麗的水晶宮。清晨,那一排排整齊的楊柳,仿佛披上了一層潔白無暇的冰花,晶瑩透明,婀娜多姿。
一陣微風吹來,柳條隨風飄動,像翩翩起舞的仙女。每棵樹上,枝托著花,花依著枝,花枝一體,經脈相連。
那一簇簇、一串串、一團團晶瑩剔透的銀色花朵,讓您盡情地欣賞。柳枝上是毛絨的蘆葦花,塔松枝上的仿佛是盛開的牡丹花,而丁香樹上的似乎是剛剛開放的白梅花,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
2. 誰有關于霧凇的優美詞句
清晨,站在橋頭向東西兩側遠眺,只見馬路兩旁一排排整齊的霧凇,猶如銀盔銀甲的衛士,守護著江堤。放眼望去,那一望無際的千姿百態的雪樹銀花,使人心曠神怡。這邊婀娜多姿的一株,若輕歌曼舞的少女,向游人撒著小巧玲瓏的銀花;那里仿佛是一位銀發飄飄的老仙翁,手捻胡須向游客頻頻點頭;這株古樸典雅的“白蘭”,開出晶瑩透明的花瓣,仿佛散發著迷人的清香;那枝節連接處,毛茸茸的很像圣潔高雅的“白梅”,展開倔強不屈的繁花;那點綴其間的雪松,松樹上端莊秀麗的“銀菊”,那柳條上飄逸的“蘆花”,無不具有迷人的魁力。
隨著太陽的升起,在萬道霞光的輝映下,霧凇像涂上了一層薄薄的五彩粉。一會兒,霧凇開始脫落,玉屑似的雪沫隨風飄揚,顯出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數九隆冬,整個松花江面霧氣騰騰。
那一簇簇、一團團、一串串晶瑩剔透的銀色花朵,構成了一個冰清玉潔,絢麗無比的世界。
兩岸的霧凇在金燦燦的陽光的輝映下銀光閃閃,仿佛是一座瑰麗的水晶宮。清晨,那一排排整齊的楊柳,仿佛披上了一層潔白無暇的冰花,晶瑩透明,婀娜多姿。一陣微風吹來,柳條隨風飄動,像翩翩起舞的仙女。每棵樹上,枝托著花,花依著枝,花枝一體,經脈相連。那一簇簇、一串串、一團團晶瑩剔透的銀色花朵,讓您盡情地欣賞。柳枝上是毛絨的蘆葦花,塔松枝上的仿佛是盛開的牡丹花,而丁香樹上的似乎是剛剛開放的白梅花,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
3. 描寫霧凇的美文
崇禎五年使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哪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景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這是晚明小品文大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以絕妙之筆,為讀者勾畫了一幅饒有詩情畫意且層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圖。
第一段,開頭作者首先介紹了看雪的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看雪的地點——西湖;大雪持續的時間——三天;大雪的影響——人鳥聲俱絕。這些交代,卻只用了二十二個字,真可謂惜墨如金,簡練之極!而“湖中人鳥聲俱絕”的語句,不僅僅交代了大雪的影響,更讓人聯想到唐朝大詩人柳宗元《江雪》詩中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給人一種孤獨之感,這大約是舟子喃喃自語的原因吧!緊接著,作者以如椽巨筆描寫自己所看之雪景:首先作者總寫“霧凇沆碭”的景觀。所謂“霧凇”是指附在樹木枝條上的霧氣凝聚而成的冰花,對此北宋詩人曾鞏在其《冬夜即事詩》的自注中說:“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樹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而“沆碭”則是白霧彌漫的樣子,這兩個字極寫樹掛之多、范圍之廣。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下文“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描寫,這也是大雪三日之后的必然結果:天、云、山、水,一概銀裝素裹,整個世界都是雪的王國,真可謂白茫茫大地真潔凈!而在這白雪主宰的世界里,長堤、湖心亭只不過是在湖面上留下一點“影子”,但絕不是晴天麗日之際的長長倒影,而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種描寫,只有深切體味過雪景的人才寫得出,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極為傳神、也極為恰當,而堤、舟、亭、人的縮小也有力渲染、凸現了被白雪覆蓋的廣袤世界。
第二段,作者先寫“亭上”所見所為,在寫“舟子”自語,并在“舟子”關于“癡”的議論中戛然而止,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感。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之際,湖心亭上,卻有兩位金陵客人鋪氈對坐、飲酒觀雪,真是罕有的高雅之士!也正因為如此,二人發現“余”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拉余同飲”,視為同“志”!而“余”的勉強喝“三大白”才與金陵客告別而去的舉動,不僅表現出金陵人的餓殷勤勸飲,而且暗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蘊。最后,文章以“舟子”的自語作結,更是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在“舟子”這個世俗人的眼里,“余”“擁毳衣爐火”,冒風雪頂嚴寒“獨往湖心亭看雪”的舉動已經夠傻的了,卻不料,“湖心亭上”金陵客竟然“鋪氈對坐”,圍爐飲酒于冰天雪地世界中,則可謂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作者,對“舟子”的議論不作任何品評,因而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余地和想像空間,真可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其實作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往“湖心亭看雪”的舉動明白告訴讀者,這是冰清玉潔之士的超塵脫俗之舉,這是獨立不羈、卓爾不群正直之士的心靈告白!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的俗人見解,進一步反襯了作者高潔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沉思,更令人心醉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