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和意思是什麼

解夢佬 0

1. 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2. 孔子的名言及解釋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答: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遠乎? 答: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

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摘孔子《論語》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3)固:固執己見。

(4)我:這里指自私之心。 答: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答: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論語》 答: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

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

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

是培養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摘孔子《論語》 答:“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答: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孔子《論語》 答: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論語》 答:①質:質樸。

②文:文飾。③史:虛浮不實。

④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摘孔子《論語》 答::“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摘孔子《論語》 答: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摘孔子《論 語》 答: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答: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

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答;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答: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答: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1、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答::“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2、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 答: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

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3、見得思義。 答: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答: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 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5、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答: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只憂慮自己的為人并不擔心是否貧窮 26、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答: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墻洞的小偷。 2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答:生來。

3. 孔子的名言和解釋

【原文】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釋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

(《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

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

4. 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厭倦3、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與名譽,對我來講如同天際的浮云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天氣越冷,就越能體會到松柏頑強的精神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7、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小問題上不忍耐一下,就要壞了大事8、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強迫改變的9、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有道德的人應該拋棄的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事獲得高效率,必須先使工具鋒利1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到遠方來的老朋友,不是一種很高興的事嗎。

5. 孔子名言意思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

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

《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罔”,迷惘。“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

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大夫。

“文”是他的謚。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

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

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

6. 孔子名言解釋,要很多孔子名言并解釋.

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 【解釋】:⒈ 在一起行走的三個人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⒉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加以改正.這表達了一種極為謙虛的學習態度.不管什麼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向他學習,對于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要引以為戒,不要重犯.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語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讀解】 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麼,天涯何處無老師?真正好學的人是 不拘于專門固定的老師的,隨處都可以不恥下問. 從另一方面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里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師 的優點固然值得我們學習,老師的缺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鑒,關 鍵是不要盲目崇拜. 當然,說是這麼說.事實上,老師在我們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還環繞著神圣的光暈,使我們恰恰難以分辨哪 是他們的優點,哪是他們的缺點.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 【關于孔子的學習名言和名言的意思】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