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如何表達感情
1.藤野先生的第一節課——表現先生中規中矩,學究氣,略有些古板;
2.上講堂忘記帶領結——對外表不拘小節;
3.添改“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對學生關心,認真負責;
4.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循循善誘;
5.先生關心“我”的解剖實習——表現他對不同文化的尊重,關心學生思想意識的進步;
6.先生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表現他嚴謹求實精神,對骨學的濃厚興趣 。
這篇散文回憶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了自己棄醫學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本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有如下特點。
1、脈絡分明,記敘有序:
本文以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自己對國家,愛國的思想情懷為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臺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后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變化。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臺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2、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品質
文中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就甚為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3、語言樸素,精練深刻,有濃厚感情: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赴仙臺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文中充滿著對藤野先生的尊敬、愛戴和懷念,但是沒有溢美之辭,往往在那三言兩語的敘說中,讓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這是看似很平淡的敘述語言,但其中卻反映出藤野先生對作者的熱情與關懷,說明他是個沒有民族偏見的兢兢業業工作的教師;另外,作者寫這件事情,更是為了表明他對藤野先生的崇敬與感激。再如:“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這種“不安和感激”是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沒有接下去寫些贊揚和抒發感情的話,而是平靜地實實在在地敘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這段話中,我們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選擇的幾個詞(句中加點的詞),它們可以使我們體味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麼強烈,也可看出他對藤野先生是多麼崇敬。文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
2. 藤野先生中魯迅的形象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引起下文 關于《藤野先生》的主題思想,近年來在教學和研究中論爭頗為熱烈。
有說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變為線索,愛國主義好比一條紅線貫穿全篇,主題不在寫藤野先生;有說主題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將此二者等同一律,認為主題思想既是歌頌藤野,又是記敘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歷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題,都是和題材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題材之中的。
《藤野先生》的題材,總起來說,就是作者留學仙臺期間的生活片斷,包括:初到仙臺的生活狀況;與藤野先生相識和先生幫助自己修改講義的情形;學習期間兩件難忘的事:試卷風波和“電影”事件,還有“惜別”等等。結論得從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中引出來。
且讓我們沿著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寫了什麼和怎樣寫的吧。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熳的上野公園里,看到的是一群胸無救國之志、反以標志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的“辮子”為榮、渾渾噩噩的“大清”牌紈绔子弟的丑惡表演,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本來值得去買幾本書的,卻也被他們弄得一團糟!魯迅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渡海而來,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那樣烏煙瘴氣。
失望、痛苦、厭惡、忿懟和急切地要求學到本領以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種種萃于一身的復雜心緒,都包容在這感觸良多的一句話里面了。遠大的抱負與灰色的環境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不得不離此他去了。
所以,“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跟令人生厭的東京告別,一到仙臺,頗受了“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還有教職員為食宿操心;當然,更使他高興的,是從此“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了。
就在這時,魯迅認識了解剖學教授藤野嚴九郎先生。 以上,寫的是與藤野相識之前,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思想狀況。
接著,便轉入記敘的重點:直接寫藤野了。 作者通過初見時藤野的相貌、穿著、聲調,尤其是為“我”添改筆記、修正血管畫圖和鼓勵“我”大膽解剖尸體等真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正面贊頌了藤野先生樸實厚道、待人以誠、忠于學術、潛心研究等優秀品質和個性特征。
藤野對“我”的關懷,表現出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和循循善誘的教師的特點,與前面所寫的以“物以稀為貴”為出發點的職員們,形成一種對照。這之后,具體地敘寫了仙臺經歷中兩件終生難忘的事件:試卷的風波和電影的教訓。
這兩件事可以說是“穿插”的;但絕非與寫藤野“無關”。這里用受了狹隘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心胸廣闊的品德,通過對比,藤野的形象顯得更高大了。
時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從此“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毅然決然棄醫從文,這樣自然只好與藤野先生“惜別”了。“惜別”這個細節,寫得格外婉切動人,學生的“慰安他的謊話”和先生的凄然的嘆息,以及接受邀約,贈送相片與臨別叮囑等等,有限的文辭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情!離開仙臺之后,仍然沒有離開寫藤野先生,不過改變了角度:寫先生對“我”的影響,寫“我”對先生的眷念,寫“我”從先生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汲取的“勇氣”和力量。
──總之,寫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紀念”。 可見,全文實如標題所示,自始至終是寫藤野先生的。
歌頌和懷念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是全篇的中心內容。全文依照與藤野相交的經過記敘,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結識藤野之前的情況,結識藤野之后的種種,與藤野惜別以后的懷念。
文章是順著到仙臺之前、到仙臺之后、離別仙臺之后的時間次序記敘的。 然而,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說的要豐富得多,它的主題思想也不止于對藤野個人的贊頌和懷念。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為什麼能如此關懷愛護一個中國學生?是什麼力量決定了魯迅與藤野之間如此深厚的情誼?形成這種情誼的根基是什麼?為什麼魯迅對藤野先生特別感激在心?我以為這是作品所告訴我們的更為深刻的內容,是作品的主題開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為我們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嚴謹的結構和精練的文字里,偶或直接點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對魯迅這個異域學生的特殊關懷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對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說,是魯迅的救國救民的抱負吸引了、感動了藤野先生。
這在文章直接記敘藤野的那些細節里雖未大事鋪陳,可是,這個唯一的中國留學生發憤圖強的精神,表現在學習上的不用說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覺不畏蚊蟲叮咬、吃飯能喝下難以下咽的芋梗湯的艱苦生活,作為老師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會從不耳聞。 事實上,魯迅逝世之后,藤野回憶起當年的學生時,就有這樣的印象:盡管他身在異鄉,卻不以為苦。
可見他是看到了這個青年為了使國家復興,不惜艱苦奮斗的志氣的。透過一些細節的含蓄的描寫,我們不是可以窺見藤野的思想了麼?文章在記敘了與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動機的話,便是:“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
3. 【找出《藤野先生》一文中能體現魯迅愛國主義情感的地方能夠進行簡
在開頭有些“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既不想剪辮子又怕外國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滿清王朝的政治傾向,糜爛的精神狀態.再往下“也有解散辮子的,盤的平的……是在標致極了.”,這里是反語,用來諷刺,表達了魯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憤懣之情,也從側面表達了起愛國之情.接著“精通實事的人”,諷刺的說法,(他們)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一些無聊的事,思想同上.接著講述到仙臺求學的遭遇,先談到魯迅在哪兒的食宿情況并不太好,也襯托出艱苦的生活條件沒有動搖魯迅“科學救國”的意志.下面的匿名信風波和電影事件,表達思想最為明顯,列舉2處,“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反語,表達對對方錯誤思想的強烈抨擊憤慨.“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使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表達了及其沉痛的情感,從那時起,魯迅的意見變化了,棄醫從文,立志拯救人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