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初入佛門的人該如何修行

解夢佬 7 0

修行一直都是學佛之人亙古不變的話題,如何修行更有效率成為大家心中的疑惑,所以才會出現許許多多的修行法門,對應于不同的人,選擇正確的方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則可能無法前行,那麼初入佛門的人該如何修行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你要修行,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有的人學佛修行只想求世間的福報,所以你只需要多做善事就行了,如此便可積累功德;而有的人學佛修行則是為了探尋真理,把學法當成一門學問來看待,那麼這時候你只需要多看多聽多念經就行了,當然這只適合一心做學問的人,如果真想從修行中得到大智慧,那麼就要靠實修實證,按傳承,按儀軌,按次第,按上師、善知識的要求學修,最后才能達到目的。否則是不可能的,解脫成佛沒有那麼容易。

其實修行佛法的意義就在于看清自己的缺陷,逐漸擺脫肉體凡胎,最后成圣成佛。要記住,在任何情況下,永遠不起煩惱,沒有痛苦,這叫解脫。成佛是福慧圓滿——福報圓滿,智慧圓滿,生活圓滿,心靈圓滿。成佛是在解脫的基礎上,不但沒有煩惱痛苦,還一切圓滿。

最后這修行強調基礎,我們修行的一切都是靠基礎來實現的,所以要多念經多念佛多和上師交流,這樣才能打好基礎,日后方便修行。我們現在修凈土,也強調基礎。沒有前行的基礎,是不可能成就的。修凈土也要先修出離心,先發菩提心。有出離心的基礎,有菩提心的攝持,再念佛號,這樣才能成就。接著就是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上講過:“發菩提心,一心念佛”。這發菩提心是前提條件,然后再專心念佛。你沒有放下貪念,沒有放下自我,心怎麼能靜下來呢?清凈、平等、自在、隨緣、念佛,你能做到嗎?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推薦閱讀:學佛八難(上)學佛八難(下) 蓮友是什麼

星云大師: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星云大師: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阿彌陀佛!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打坐、念佛、誦經、持咒的功課,每天堅持做,這樣就是修行了。不知道這只是修行的助緣,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特別是心理行為,把自己不善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狹獈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貪小便宜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大方,樂于助人;把自己易發脾氣的一面改過來,變得內心柔軟;把自己殘忍殺生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慈憫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正行無染;把自己好酒的習慣改過來,變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貪愛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樂善好施……,這樣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現前會怨天尤人,現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業感現,能隨緣消業,不起怨恨;以前處處為自己著想,現在深明無我,遠離貪著,于世間財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對自己往時的惡業心行,能生起懺悔心;面對世間的苦空無我,能生起出離心;面對世間的苦難,能生起慈憫心;面對解脫,能生起精進心;面對愚癡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對諸佛菩薩功德,能生起隨喜贊嘆心;面對眾生的痛苦,能生起濟度心,……能如此去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會自然的得到諸佛歡喜,龍天護持。

一、首先要弄明白佛教中的三個基本理念:眾生平等、因緣果報和神識不滅。

1、在佛門中,眾生平等是講:不但人類之間大家互相平等,六道、十法界之間大家也是互相平等的。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叫六凡道。十法界包含六凡道,四圣道。四圣道即:聲聞、緣覺、菩薩和佛。

聲聞,也就是羅漢,是指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那個時代,跟著釋迦牟尼佛修行的人,他們因聽見佛講法的聲音而開悟,所以叫聲聞,平常也叫羅漢。緣覺就是沒有聽到佛的教法和教化,自己修行證果的,這為緣覺。他們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實際上是在菩薩位,達不到佛位。菩薩也屬于四圣道,菩薩分十地,有初地菩薩,也叫初發心菩薩,一直到十地等覺菩薩。菩薩以上就是佛道了,這為四圣道。六凡道、四圣道合起來為十法界。

這十法界的眾生,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與佛是平等的,與菩薩是平等的,與聲聞緣覺也是平等的,區別只在于覺悟和不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沒覺悟的佛,凡夫。大家都平等,我們不只和四圣道平等,和六凡道中的眾生也是平等的,和畜道里的驢馬牛羊蒼蠅蚊子是平等的,和餓鬼與地獄鬼,也是平等的。這是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之所以平等,是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2、第二個基本理念就是因緣果報,也叫因果報應。佛教認為一切事務都有因緣果報,種什麼樣的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平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非常淺顯的因果報應的說法,講的就是因果報應。比如說誰殺了人,那抓到以后,就要被判刑,就要償命。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也是因果報應,也即因緣果報。為什麼有人富有,有人貧窮?為什麼有人很幸福,有人有很多災難?這都是種了不同的因,得到了不同果報的結果。果報有的是善報,有的是惡報。作惡多的就要受惡報;行善多的就得善報。另外,佛教講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有的是現世受報,有的是來世受報,但是絕大多數都是來世受報。為什麼有的人生下來幾個月就得不治之癥,一兩歲或者是十幾歲就得了絕癥,這都是因為前世殺業太重。《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講地藏王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他們得不治之癥,幾歲、十幾歲就死亡,或是得重病,都是因為前世殺業太重,才得了宿殃短命報,這是千真萬確的。

實際上,不單是佛教相信因果報應,其他宗教,比如道教,也是相信因果報應的。像道教的典籍《太上感應篇》,它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也是講因果報應,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是客觀存在的。佛門中講“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因為菩薩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不敢種下惡因,怕受到惡報。但是凡夫呢,因為不懂因果報應,就不斷的做壞事、作惡,還以為沒有因果報應。實際上不管你信與不信,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有了造作,就隨業流轉,到惡報來了,才害怕,這就是凡夫畏果,果報來了才害怕,但是已經晚了。那麼我們呢,現在知道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就不要再做壞事。佛門中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

3、第三個基本理念就是神識不滅。無始劫以來,每個人都在六道中輪回,隨業受報,隨業流轉,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報;那麼作惡多的呢,就要下地獄,做餓鬼,或者做驢馬牛羊,償還人家的債務。在六道中輪回,只是生命形式的改變,神識是不滅的。按佛教唯識宗的講法,神識也叫第八識,也叫藏識。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是第六意識,還有第七意識。執著于這個“我”的,叫第七識。第七意識也叫末那識,也叫獨頭意識。第八識也叫藏識,我們無始劫以來所做的善的惡的所有的種子,都在這個第八識里頭儲存著,也叫八識田。它是個倉庫,隨著因緣際會,該受報時,或是善報,或是惡報,它就要受了,業報就會現前。這個報分為正報和依報,正報就是生命形式的改變。比如現在,我們是人,如果經常做好事,非常善良,那麼命終之后,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四大分散了,神識就會上天上去,做天人,或者是再轉生為人,受人天福報。如果是做惡多,比如說欠債不還,那麼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后,來世這個神識就會去轉成驢馬牛羊,或是做豬,或是做羊,或是做驢做馬去還人家的債。
佛教基于這三個基本理念,所以要求大家要修行,要做好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時還要自己凈化自己的思想意識,這叫自凈其意。佛教的定義,就是 16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定義,佛經里面說得非常明白,一點封建迷信的色彩都沒有。

二、關于修行

1、修行修什麼呢?就是修我們的思想、言論、行為這三個方面。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做的,都要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改和改正我們每個人錯誤的、不正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這三方面,也叫身、口、意三個方面,都要修行,都要改正錯誤,從而提高和完善我們的人格。在這個基礎上,先做一個好人,在做好人的基礎上,才能談到修行,談到出離六道輪回了脫生死。否則,修行只是一句空話。

2、那麼怎樣修行呢?

首先, 對佛教,對佛菩薩要有信心。

《華嚴經》中講“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前提,是基礎。如果不信佛,就談不上修行。因為不管是釋迦牟尼佛,還是大菩薩們,他們都是真人修成的,不是編出來的,不是杜撰出來的。佛教是可修可證,能修能證的。佛教中講“信、解、行、證”,第一個字就是要信;解就是要理解佛經;行就是修行,通過修行來改變我們自己,修正我們不正確乃至錯誤的思想、言論和行為,然后才能證果,最后證得佛果。

其次,要明白佛教的道理。我們人類最缺少的,最缺乏的就是智慧。釋迦牟尼佛是大徹大悟,是覺者,徹底覺悟了的人。我們人呢是還沒有覺悟的佛,是未來佛。我們人和佛的區別在于覺悟與不覺悟,在于有智慧和沒智慧。人類是愚癡的人,佛是徹底覺悟的人,他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怎麼才能有智慧呢?到佛經里面去找智慧,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為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里面充滿了智慧。魯迅先生曾經講過: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大哲學家啊,大哲,我們生活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他早就給我們解答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魯迅先生這麼贊嘆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那麼我們想有智慧,就要到佛經里頭去找。要誦經,明白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道理,一切真相。同時呢,釋迦牟尼佛也在經中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和道路。經者,徑也—— 路徑,門路。佛經的這個經字,它是路徑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尋求解脫眾生煩惱的方法和道路。最后他找到了,他在佛經里講了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八萬四千條修行解脫之路。這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也可以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種疾病,所以大家都說釋迦牟尼佛是大醫王。

第三,佛門中修行講戒、定、慧三學。在“信解行證”中的“行”方面,首先就是要持戒。

戒律是修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遵守戒律,那麼就談不上修行,不會了道的。居士在家修行有五戒、十善、六度,有八關齋戒,有在家居士的菩薩戒,這都是居士的戒律。那麼出家人呢,有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還有出家人的菩薩戒。出家人的菩薩戒和在家人的菩薩戒是不相同的。在家菩薩戒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是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不同之處。居士五戒是居士戒律中最基本的,在家居士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家居士不邪淫,一夫一妻制就可以了。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

在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之際,阿難尊者請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那麼佛滅度以后,我們以誰為師呢?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們無論出家在家,要想修行,一定要遵守戒律。在守戒律的前提下來修定、修慧。有戒才有師,無戒即無師,也即沒有佛教傳承。

其次要習定。定,就是禪定。印度話叫禪那(nou),翻譯成中文,就是靜慮、靜思維的意思。我們打坐,靜思惟,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有思想思維活動的。修禪定也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馬虎不得的。

第三就是開智慧。慧,就是智慧。佛門講,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開發智慧。這是戒定慧三學。

第四,要福慧雙修。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光修慧,不修福,羅漢也乞不來供養。如何修慧已經講過了,那麼怎樣修福呢?做布施。

修福首先要修布施。布施分三種,一種是財布施,一種是法布施,一種是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我們拿出錢財、衣服等,去給需要的人,有困難的人。比如說救濟地震、海嘯、洪水等災區,或者是饑荒中的人們。我們去救濟他們,給他們捐錢捐物,這都屬于財布施。另外,救助失學兒童,建希望小學等,也屬于財布施。

法布施呢,仁炟在這里給大家講佛法,就屬于法布施。財布施里邊,也有的既是財布施,又是法布施。比如說建寺院和印經書。大家把錢捐到寺院里頭建寺院,寺院建成了,佛像塑好了,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到寺里來拜佛,祈福,他們就會因此種下成佛的金剛種子,很多人就會被教化。一個寺院會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的存在著,期間它就會教化無數眾生,這就是法布施了。印經書也是,經書印出來后,會有更多的人看,也就會利益更多的人,這也是法布施了。也就是說建寺院、塑佛像、印經書既是財布施,又是法布施。弘法利生,這功德是非常大的。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法布施最殊勝,功德也是最大的。

無畏布施,就是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勞動去幫助別人。比如年紀大的街坊鄰居,或者是鰥寡孤獨者,提水提不動,你幫他提;買菜拿不動,你幫他拿,這都屬于無畏布施。到寺院做義工,也屬于無畏布施。俗話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力,就屬于無畏布施,功德也很大的。

博山正覺寺原來是一片荒山,山溝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把山溝填平了,寺院的規模就會更大一些,但工程量相應地也會更大一些。從2002年下半年正覺寺動工,至2003年夏秋之際,做了20多萬立方土石方工程,但是山溝仍舊沒有完全填平,滿院子都是石頭。當時博山有一位女居士,醫生給她作B超檢驗后發現她長了一個有5.5CM×4.5CM大的子宮瘤,也就是比鴨蛋大點,有鵝蛋那麼大。醫生要求她做手術,但是她因為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就不愿意做手術。她就發心到正覺寺來做義工,滿院子撿石頭。撿了半個月石頭后,快過八月節了,她回家去過八月節,順便又到醫院去檢查,奇跡發生了:醫院的檢驗結果表明:她原來5.5 厘米的腫瘤,變成2.5厘米了,像個杏核那麼大一點了,而且不需要做手術了。醫生感到非常奇怪和驚訝。過完八月節以后,那位居士又到正覺寺做義工,住了十來天,再到醫院里去檢查,結果是她的腫瘤完全消失了,一點也沒有了。這就是在寺院里做義工培福報,積功德,得到佛力加持,大難化小,小難化了的例子。

還有一位居士,也是長了一個子宮肌瘤,大概有3、4厘米那麼大。07年春天的時候到正覺寺,做了一個月的齋堂義工,再到醫院里去檢查,結果腫瘤也消失了。這都是到寺院里做義工,做無畏布施得到的福報和加持。

所以大家不但要誦經修慧,也要努力修福,多做好事,福慧雙修皆具足才能成佛,叫做“兩足尊”。

初入佛門,怎樣正確的修行佛法?

可以看看《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經文,其他的佛教經典也很好,隨緣你手里有什麼經書了,用心看,一開始不懂不要緊,要經常去誦讀,也可以聽這些經文音頻的誦讀,再就是在網上看些大師,大善知識的開示視頻,比如元音老人的開示,平時要多念佛號,心無雜念的去念,只要你想學,就會有機會,就會有緣分,其實不論浩瀚經藏有多少,都是指引我們走向同一個目的地,都是我們過河的船,阿彌陀佛,得到人身不易,接觸佛法更是不易,佛法可以教會我們更好地生活,希望你能好好學習佛法

初入佛門該學哪些佛經

很多剛剛接觸佛法,或者像學佛學的佛友,經常會問道,我應該從哪部經開始學?其實,對于初入佛門的人,我的建議是:

先讀《隨念三寶經》,先了解清楚什麼是三寶!因為后續我們會有很多的內容會牽涉到三寶。

接著我們可以讀誦《業報差別經》了解因果報,只有了解了因果,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六道輪回,證道成佛的理論。

其次是讀誦《父母恩重難報經》,了解為人子女者應盡之責,加強孝心和知恩、感恩、報恩之心。

《吉祥經》、《善生經》教你怎麼為人處事,處理人際關系。如果你已經受五戒,就要讀《優婆塞戒經》,修行的人,只有受戒、學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為師,學會生活中持戒。

有了以上經典的學習基礎,再學《地藏經》,了解惡道、尤其是地獄之苦,在知恩、報恩的觸動下,生起悲憫之心和自身的出離心,為之后要學習的《普賢行愿品》打好基礎。

以上經典能事半功倍地在現實中受用佛理,轉變不正確的觀念,減少生活中的煩惱,趨向心靈安樂!就算沒有往生極樂,這一世也是福報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