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持戒的功德(上)

解夢佬 10 0

持戒,即堅持遵守佛教的五戒。所以持戒有功德,都有何功德?這一點佛陀曾經具體說過:“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愿望成真

一個人如果能夠遵守佛教五戒,并且時時刻刻都在修行,那麼自己一定會經常用五戒里面的標準來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所以這種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充滿著佛性,可以說只要能夠持戒修行,那麼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善念善行,當你有所求時,就能夠如愿。

財產增長

一個人如果能夠誠心持戒修行,那麼自身福慧將會日益增長,所謂的福慧其實就是智慧,試想,如今為何那麼多富人信佛?拼命做善事?除了消除因商業而沾染習氣,更多的還是因為可以增長智慧,而智慧的增長,就能夠讓財富得到增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眾人敬愛

持戒修行的人,其言行舉止都會讓人心生恭敬,因為這類人往往言語溫和,舉止端莊,謙恭待人,因此,他們每到一處都會受到人們的以禮相待。因為這類能夠長期持戒修行的人,可以說每個都是大毅力的人,在修行上的造詣要遠高于其他人,所以受到其他人的敬愛,那也是很正常,甚至有些還會成為別人的善知識,因此持戒修行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閱讀推薦:如何放生,放生的具體方法 放生的功德,放生烏龜如何得更多功 佛教法器是什麼

功德到底是什麼

世間人常將福德作功德,就象當年梁武帝一樣,追求修廟建寺院、度人出家等“轟動效應”,享受其過程的快樂和榮耀,豈不知,這時的所作,除福德外,已毫無功德。

功德是內在的;福德是五欲六塵,對外的。貪著、炫耀,即使像梁武帝一樣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度人出家十幾萬,也如達摩祖師所說:“并無功德”。

關于“功德”一詞的解釋,《佛學常用詞匯》為:“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這樣說:“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卷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佛學大詞典》將“功德”進一步深說為“真功德”:“所謂真功德,乃凈智妙用,體自空寂,不求于世。”

也許是詞面好解,詞義難懂吧,雖然是我們很多時候能記得住“功德”的解釋,但實行起來還是時常混淆于福德。其實,“功德”與“福德”是有很多差異的,大體有四點:

一是本性不同。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把修養升華成一種力量(即智慧)去幫助別人,稱之為功德。福,指幸福美好之意,是把自己的幸福美好寄托于德行而實現的,稱之為福德。從本質上講,功德是利他的,福德是利己的;功德是精神層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見的無為而為的智慧;福德是物質層面的,是摸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二是發心不同。發心為己,圖有所報,得到的只是福德;發心為他,不求圖報,其果報是功德。福德是基于自己的行為造作,所完成而得到的一種結果,也可以說,福德是為自己享用的;功德,其行為也是自己造作,但它是對別人的一種幫助。簡言之,福德是對己而言;功德是對人而言,造作的對象不同。上圓下空禪師開示:“一切為眾生,為善,功德備;一切為自己,為惡,業障現。”

三是操守不同。持戒不持戒是區別功德、福德的一個重要標志。持戒表明心地清凈,不持戒說明這個人心地還不夠清凈,修行的境界不同,果報也就不同。所以,若求功德,必須持戒,同樣的善行,如能持戒則功德無量;若不能持戒,功德全無或微不足道,得到的是些許福報。如放生、布施、本來是善舉,可有的人今天剛剛放完生,事后就大開殺戒,殺魚宰鴨,涂害生靈。有的人今天布施了一萬,明天又去發不義之財,騙走人家一百萬,這種做法何來功德!

四是時效的不同。福德以積善而得,修養福德能獲得善報,使物質條件優厚,精神歡暢,可是不能避免福報的享盡。福德如儲蓄,那點儲蓄用光了,福報也就隨之沒有了。而修養功德漸成正覺,才是功德效益的最好作為。有了功德就有了智慧,在了智慧就可以超凡成圣,了生脫死。因此說,功德是永恒的,福德是暫時的。

可見,功德是指行作清凈善業所得者,修行是功,身心清凈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癡是功,智慧現前是德。六祖慧能大師論闡的更為全面詳細: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者,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請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愿、力、方便、智什麼意思

1、布施(檀波羅密、檀那波羅密):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 (財布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布施) 和消除恐懼 (無畏布施)。長養慈悲心。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2、持戒(尸波羅密、尸羅波羅密):大乘行者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須持守三聚凈戒之其他二者: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3、忍辱(羼提波羅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其為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以及外界的寒熱饑渴等,南傳菩薩道亦譯為“忍耐”。

4、精進(毗梨耶波羅密):其中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精進修持其馀五度。意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松懈《大智度論》(卷八十):“精進者,謂心練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財而用于布施等,為身精進;斷慳貪等惡心,使不得入者,為心精進。

5、禪定(禪度波羅密、禪那波羅密):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對治散亂。南傳菩薩道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有禪定,現代一般無禪定,替之以“出離”。

6、般若(智慧、般若波羅密):修行般若以破除、遠離“無明和愚癡”,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能除去五毒中的“癡迷”,對應六道中的畜生道。

7、愿(波羅蜜多):看到眾生的苦,菩薩就發愿,如愿眾生睡得好,有吃穿等,菩薩的愿力不可思議,隨著修行的深入,階位的增長,愿力越來越強,最后都能實現。

8、力(波羅蜜多):力就是法力,功用。力有二種,慧力和定力。功用就體現在度化眾生的能力上。

9、方便(波羅蜜多):度化眾生時,針對眾生的根基,給眾生講合適的法門。如對普通人來說,三士道就是最合適的法門。

10、智(波羅蜜多):大智慧是登地菩薩以上修的,包括受用法樂智和成熟有情智兩種。受用法樂智是對萬物的特性和共性完全通達的智能。成熟有情智是能夠觀察一切眾生的素質并能對癥下藥的智能。

擴展資料:

前六點稱為佛教中的“六度”(梵語:ṣaḍ-pāramitā;度通渡,為乘舟渡過苦海之義),又譯六波羅蜜或六波羅蜜多,佛教術語,為六種波羅密。“六度”是“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為成佛必修之科目。

北傳十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后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羅蜜,稱為十度。

上座部佛教亦類似于六波羅蜜的修行法門稱“十波羅密多”,加以“真實(真諦;Sacca)、決意(Adhiṭṭhāna)、慈(Mettā)、舍(Upekkha)”四波羅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