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與人交談的時候,都要遵循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不可能憑空說白話,不然哪有的話豈不是像個瘋子一樣胡言亂語?如果不遵循這幾點原則,那麼我們和別人交談,要麼事情辦不成,要麼生很多過失。這里明確地闡述了說話必須適度。特別是度眾生,更要遵循這個原則,所以有人列出了三不說。
無信者前不說法
說法是常見的一項佛事活動,但要記住一點,那就是面對沒有信心聽法的人時,不要宣講佛法,因為你講了也沒用,因為對方壓根聽不進去。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倘若你有信心,那麼聽法的時候就好像靈丹妙藥一樣,會調伏自相續中的很多煩惱,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議。尤其當對法和對傳法上師具足信心時,即便是一個表面上非常非常平常淺顯的經典或修法都會覺得內外密意極深。
未問不說自經歷
別人沒問你的經歷時,你不要主動自我介紹,以防自吹自擂之譏嫌。尤其是密宗弟子,對別人偏要炫耀自己灌了什麼什麼頂,有什麼什麼甚深的見解,親近過多少位上師等等學佛的經歷,一邊講一邊自以為了不起的,殊不知這樣密乘戒已經犯的差不多了。
不說不符實際語
說話不老老實實,總是夸大詞句或者吹牛皮的人,說話是絕對無法讓人信服的,所以我們要想度世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說真話,這一點在佛教里面就經常告誡大家,不要說妄語,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不然稍微有辯別能力的人,見你說的沒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后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都說出來,他也再不會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談不上去度化別人了。
閱讀推薦:放生烏龜該怎麼做(上) 放生烏龜該怎麼做(下) 什麼烏龜不能放
事有三不做,話有三不說,人有三交,是哪些
事有三不做是:揭人之短的話不要說;標榜自己的話不要說;沒有價值的話不要說。
話有三不說是:走捷徑的事不要做;損害人的事不要做;貪便宜的事不要做。
人有三不交是:親情淡漠的人不可交;唯利是圖的人不可交;言而無信的人不可交。
飽滿的稻谷總是低垂著頭,只有空空的稻殼才會仰頭向著天。人也是這樣,越沒有實力的人越愛說大話。
貪便宜的事不要做,吃虧的事不妨做一些,吃虧是福,有時候吃虧就是占便宜。說到利益,有的很表面,人人都可以看得見,但是有的卻是隱形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見。要想有所回報,就要懂得有所付出。
擴展資料
《警世通言》里有一句格言:廣知世事休開口,縱是人前只點頭。不說閑話,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世界上總有些人唯利是圖,在他的心里,永遠看重利益,永遠是在利用別人,為了利益可以出賣朋友。生活中,與這種人交往,你永遠是他的榨取對象,囊中之物。當然他也會付出,不過他的付出是建立在更大的收益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對你更多的榨取范圍內的。這種人當然不可交!
古人常說,話有三不講,路有三不行。請問是那三不講,那三不行。
話有三不說1.揭人之短的話不要說
2.標榜自己的話不要說3.沒有價值的話不要說
路有三不行1.冤枉路
2.下坡路3.窮途末路
在《故鄉》中不是有人說魯迅有三房姨太太嗎??
萬不可把小說和現實混為一潭,《故鄉》中的“我”不能與現實中的先生等同。先生不僅沒有三房姨太太,連寫此作已有的一任夫人朱安也未接觸過。即使暫且將二者等同,圓規說他有三房姨太太,又言他放了道臺、出門坐八抬大轎,而他又無話可說,并不是自覺理虧承認事實而是不屑于澄清了,因為楊二嫂說的話已經表明他與她之間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澄清反而有損害了。其實略讀一些資料會發現,這是先生的習慣,在別人的回憶及先生的作品如《孤獨者》中都有映照的。現實中一些人不愿去費口舌去辯解,反而更受到俗人歪曲,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也提倡先生的態度,“隨它去”。不知是否滿意,還望執教。(不知何故,多次提交說有礙語,無法可想,刪改數句多遍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