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佛教三善,三善是什麽

解夢佬 15 0

佛教修行教導我們與人相處的道理,帶領我們領悟人生的奧秘,我們修行不是與世隔絕,更多的是挖掘人的內心并更好的去交流,任何修行都不會脫離這一點,其中佛教有三善,即思善、口善、行善。這三善都是佛教導我們的處事原則,每個人都應該去學習。

思善

所謂思善,其實就是思想上的善意。我們都知道,佛教提倡多做善事,所以我們要有“思善”,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處處都可以做善事,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親力親為,我們甚至可以用善意的想法去給予人祝福,希望他能平安,健康,順利,我們為我們的國家健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默默祈禱,這都是思善。

口善

所謂禍從口出,所以佛教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所以口善,正是針對這一點,希望每個修行人,都能夠在和人交談的時候,保持友好的態度,例如見到朋友,我們可以給予問候;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能說粗口,不能攻擊對方;遇到頹廢的人,我們需要進行鼓勵帶他走出困境,這些都是口善。

行善

俗話講,做好事不分大小,不管我們是鼓勵別人,還是撿起路邊的垃圾,這些功德都是一樣的,因為善事不分大小,所以我們要多做善事,不要覺得撿垃圾是小事,其實小事也有大功德,因此我們要多做,這樣才能有善的回報,讓我們的內心更加清凈。

閱讀推薦:在苦難中感受佛的智慧 修行人應有的五大不在乎(上)修行人應有的五大不在乎(下)

佛教有哪些經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乘妙法蓮華經》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藥師如來本愿經》 、《佛說地藏菩薩本愿經》、《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

內容介紹: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有時也稱《般若波羅蜜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簡稱《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于《大品般若經》中600余卷中的一節。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后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首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余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圣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4.《妙法蓮華經》

此經被稱為‘成佛的妙法’,經中有原文稱此經為‘經中第一’,可見其重要性。此經也比較長,有28品,但也是比較容易讀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經中佛理至深,讀此經前讀者一定要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否則如讀了又不信,乃至謗經,反而可能遭大惡報,不如不讀。佛講此經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動離開,因為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業障所阻,得少為足,不愿意聽。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緣足夠,對佛有絕對的信心,絕不會誹 謗此經,當然應盡快找來看,大有益處。

5.《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釋迦牟尼初成佛時,猶如太陽剛 升出來,光芒照耀高山,所講的《華嚴經》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等于沒聽見;

到了最后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又似太陽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頂上的人;相對而言《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則是如日當空,可照遍全人。《華嚴經》很長,比《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都長,可看其中有名 的幾品,比如普賢菩薩行愿品、普賢菩薩凈行品等。

擴展資料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藏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律、論所載內容分別:

一.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匯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二.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后來才逐步形成的。

三.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可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參考資料:佛經—百度百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百度百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百度百科         《楞嚴經》—百度百科

請問佛教中說的善根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佛學術語。說的是,行為、語言、思想(即身、口、意)的三種善行(即三善業),堅固不拔,猶如大樹之根,故稱“善根”。又,三業清凈能生妙果,生余善,猶樹之根能生花果,故稱“善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注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經十七曰:“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追問 追答

🙏

佛說的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所謂一念,天臺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稱一念。與作為時間單位的一念不同。所謂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與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另外,對于一念三千的理解,還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如果認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墮于縱過;如果認為三千某一時具于一心,又墮于橫過。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之觀法,是佛教天臺宗重要理論之一,出自佛教天臺宗《摩訶止觀》卷五上。

擴展資料:

天臺宗認為:“起一念必落一界”。

如果起了一個最重的十惡業之念,特別是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個地獄道的因;動了一個中等十惡業之念,與貪心相應的,便是一個餓鬼道之因;起了一個輕微十惡業與愚癡心相應的心,是一個畜生道之因。而修十善業的我慢貢高者是阿修羅之因;行中品十善業與倫理五戒相應的是人道之因;行上品十善業的是升天道之因。

六凡法界之外,有永絕生死流轉的四圣法界:一念與“四圣諦”無相、無我相應的就是阿羅漢法界的緣起;一念與“十二因緣”相應的就是辟支佛法界的緣起;一念與六度四攝、自覺覺他相應的就是菩薩法界的緣起;一念與慈、悲、喜、舍,真如法性相應的就是佛法界的緣起。

由此可見,起一念就是一個受生之因;超越世間的四圣法界也從一念相應而起,當知一念的重要性!佛門修行用功的功夫也就要抓此一念,回光返照,令心住于凈覺妙明、真如法性的無住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念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