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十八不共法?十八是數量詞,代表十八鐘功德;而不共則是只有佛陀才能擁有的圓滿功德,為何單用不共命名呢?因為是強調這些功德僅限于佛,聲聞、緣覺是完全不具備的。例如佛教之中的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這十八種功德,唯獨佛才能具有。
欲無減
這項功德的作用是可以讓佛的善法欲不消退,只要是佛鎖培養的善法欲,不僅不會遭到破壞,反而還會源源不斷受到加持,因為佛非常明白善法欲的重要性,所以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會非常努力的去精進地修集善法,毫無厭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遍知一切諸法,但佛度脫眾生的悲愿和善法欲從來沒有厭倦。
精無減
精無減,也即精進無減。佛在修行和執行宏愿的時候,會不斷地對自己進行進修,在成佛后依舊保持著這種習慣,日日不停歇,刻刻不休止,所以精進無減與上面的善法欲有緊密聯系,對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進。
念無減
念無減的意思就是佛對佛教的法門謹記在心。所謂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應著眾生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煩惱。而佛陀擁有“念無減”,所以才能夠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方法去進行救贖。這也證明了佛智慧圓滿,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一切皆通達,所以內心會永遠不忘八萬四千法門,這正是念無減的體現,也是佛陀獨有的功德之一。
閱讀推薦:學佛難進步的原因(四) 隨時隨地修行的方法(上) 隨時隨地修行的方法(下)
十八不共法的菩薩之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指佛的十八種功德,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1.身無失2.口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舍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陀有三明,四力,六通,十八不共法,什麼意思???
這些是佛教的名相,要想明白,必須深入佛藏。
【三明】
一、宿命明:能知自己及他人的過去宿世因緣生死果報,在六種神通來說,則叫「宿命通」。
二、天眼明:能知自己及他人的未來因緣生死果報,在六種神通來說,則叫「天眼通」。
三、漏盡明:能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智慧,在六種神通來說,則叫「漏盡通」。
【五明】
一、聲明 聲即是聲教,明即是明了。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章、語言文字、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
二、因明 因即是萬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種種言論、思想學術、心理學、哲學,乃至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 皆悉明了通達.
三、醫方明 醫方即是醫治之力法也。就是菩薩要精通醫學常識,世間種種病患、或癲裥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
四、工巧明 工即是工業,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工程建筑法,農田商買、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切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
五、內明 內即是佛法內教,內典也。就是菩薩要精通三藏十二部經教, 內心無惑無動,廣學一切法門,終無懈怠。 菩薩能以布施對治慳貪,以持戒對治毀犯,以忍辱對治嗔恚,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智慧對治愚癡,乃至種種染凈邪正,生死涅槃之法, 皆悉明了通達. 菩薩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無量眾生,必須勤修廣學五明之法。五明之法總攝世間出世間—切諸法故。菩薩內心能正見五明之法,是菩薩所尋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為菩薩究竟為成就佛道故。
【四力】
一自力謂世間之人。宿有善種。不假他人教誡。而自能以精進勇猛之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他力謂世間之人。或因他人教誡。或因他事感動。遂發菩提之心。則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
三因力謂世間之人。先世修習大乘之法。今因見佛及諸菩薩。嘆說無上佛道。遂發菩提之心。是名因力。
四方便力謂世間之人。于現世中親近善友知識。聞其善巧方便說法。遂發菩提之心。是名方便力。
【六通】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十八不共法】
《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
⑴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凈,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于身無失
⑵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⑶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于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
⑷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⑸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于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⑹無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于寂靜平等。
⑺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⑻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恒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
⑼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⑽ 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于慧無缺減。
⑾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余,即于解脫無缺減。
⑿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
⒀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后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
⒃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⒄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⒅智慧知見世無閡無障。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十八種法
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此十八種乃諸佛初成道時,于盡智位所修得之法,為余之圣者所無。
《寶雨經卷四》
(一)行施不隨他教。(二)持戒不隨他教。(三)修忍不隨他教。(四)精進不隨他教。(五)靜慮不隨他教。(六)般若不隨他教。(七)行于攝事,能攝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復能示現于最上乘而得出離。(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現于生死涅盤,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十二)智為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語意業。(十四)為攝諸有情,恒不舍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十五)能為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十六)雖于眾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凈莊嚴。(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繒及水系灌其頂。(十八)能不舍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
何謂菩薩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眾所周知: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而菩薩是否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則少為人所知。依<自在王菩薩經>所示:佛告自在王,有阿惟越致菩薩,已久習行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入第九地,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如是菩薩則能具成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茲分述之如下:(一)【菩薩十力】。即
(1)發深堅心力,為薩婆若(華譯為一切種智,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大智慧)故;(2)不舍一切眾生力,具慈心故;
(3)具大悲心,不求一切利養故,舍一切世界飾好故;(4)具大進力,信一切佛法故,能成是法故,心不退沒故;
(5)住不動定力,行念安慧故,不壞儀法故;(6)具般若波羅蜜力,離二邊故,順緣生法故,斷一切見不別戲論故;
(7)于生死中無疲倦力,成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習善德無厭足故,信解有為法如夢故;(8)無生法忍力,觀諸法相故,無我無人無眾生故,信解不生不起法故,信樂無生法論故;
(9)得脫門力,入空無相無作法故,觀諸脫門故,得聲聞辟支佛乘解知見故;(10)具無礙智力,于深法中不隨他智故,觀一切眾生心所行故。
(二)【菩薩四無所畏】。即(1)得陀羅尼故,一切所聞能持故,常不忘念故,于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2)隨一切眾所信解,而為說法如隨病合藥,知見一切眾生諸根,隨應說法,于大眾中而無所畏;(3)是菩薩眾中說法無所疑難,無有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有來問我我不能答,乃至無有微畏之相,恣于眾生之所問難,隨問為答而無所畏;
(4)善能斷疑故,于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三)【菩薩十八不共法】。即
(1)菩薩從生已來,自能行施無有教言,汝當行施樂行舍心,若魔作佛形來語之言,汝行于施當墮地獄,菩薩若生慳悔之心無有是處,樂舍一切分布施與,以是行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果報利益眾生故,是為菩薩初不共法;(2)菩薩自能持戒無有教者,雖不值佛亦不從他人受戒,善能護持一切諸戒常樂持戒,謂雖在家如戒所說盡能受持,若其出家戒經所說,不須教導皆能履行,乃至不為壽命諸緣而舍于戒,所持諸戒皆順菩提,為斷眾生破戒法故,是為菩薩二不共法;
(3)若貧窮下賤及旃陀羅工巧之人,瞋恚加惡苦言罵辱節節支解,菩薩爾時其心不動,于此眾生慈心普潤,有力能報而不加害,但依于法,我以佛法緣故忍受此苦,亦愿是人心得善凈發大莊嚴,是為菩薩三不共法;(4)菩薩雖遭急難猶故進行,不懈不息而終不生退沒之心,若見聲聞入于涅盤,見世苦惱而于聲聞滅度法中心不貪樂,若見辟支佛滅度,又見生死苦惱,于辟支佛涅盤法中心不貪樂,若見諸佛已成大利,佛法具足入于涅盤,自見其身未得具足六波羅蜜及諸佛法,于此法中心亦不沒而勤行進,我當于此大乘涅盤而取滅度,是為菩薩四不共法;
(5)菩薩若作轉輪圣王,若作帝釋,若作魔王,百千侍女作天伎樂,具受欲樂,而于禪定及無量心,皆現在前,常樂舍離憒鬧之處,于生死中生大恐畏想,于五欲中生大不凈想,于五陰中生怨讎想,于四大中生毒蛇想,于諸入中生空聚想,于己眷屬生怨賊想,于宮殿侍女中如在死ㄕ間想,但求行法,但求見佛,但念欲度一切眾生,于伎樂之聲出禪定法音,或時魔障其聲,先世善根力故而于空中,得聞佛音法音僧音,聞此音已棄舍世界自在之樂,出家入林,是為菩薩五不共法;(6)菩薩于世禪定之中不生堅想,以智分別離于諸見,依法依義,此不共法乃至夢中不生我見不生法見,菩薩不為諸結見纏所使,離諸疑悔,乃至諸魔不能障蔽令其疑悔離于正法,菩薩為成眾生故,或破儀法而于其中無有疑悔,是為菩薩六不共法;
(7)菩薩從生已來自得身凈,離于殺生不以手足刀杖瓦石有所惱害,常舍刀杖,資生豐足無所乏少,一把之草不與不取,珍寶滿地不生貪心,饑窮死困不以邪命而自活也,常修梵行至于心想,不念五欲離諸欲惱,不以五欲之緣而行非法,以智為首而成善身業,是為菩薩七不共法;(8)菩薩凈于口業真語實語,言行相應不自欺身,不誑諸佛諸天龍神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非人等,菩薩不行兩舌,眷屬親愛終使不離,菩薩不行惡口,常行愛語軟語和柔語,不惡語不麤語,有理語安樂語,先意語和悅語,菩薩于諸惡口麤言侵克苦語,人不喜聞,自惱惱他,如是諸語終不出口,菩薩不為無義語,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深心凈故口業皆凈,菩薩得此不共法故,世世所生,常得如是隨法語口,能以是語,不凈之人令其得凈,已凈人者令啟禮敬供奉之心,以是深心不共法故,得實語口,諸有所說皆實無虛,是為菩薩八不共法;
(9)菩薩已心自在得自在行,不貪他物,不恚惱眾生行于正見,于菩薩心行無等等心終不忘失,菩薩常離一切諂曲不直之心,晝夜常行善凈慈心,是為菩薩九不共法;(10)菩薩所生之處,一切經書咒術醫方算數,為最為上,不須師教自能知之皆悉了達,亦于世法出世法中,得不隨他慧,又不承望聽采他語,常為諸天世人之所瞻仰,有所言說皆悉隨學,是為菩薩十不共法;
(11)菩薩或為眾生療治諸病,不求利養以大悲為首,療治病時發心愿言,當令眾生得出世法滅諸苦惱令至涅盤,是為菩薩十一不共法;(12)菩薩不求不愿轉輪王位釋梵天王之處,而自得之,何以故?菩薩不為色身端嚴故行道,不為世界眷屬榮位名聞稱贊故行道,如是之福不求而得,是為菩薩十二不共法;
(13)菩薩住尊貴處長壽諸天,曾見佛者常來擁護,如是勸發應作是行,行是業者能至菩提,是則退法是則進法,如是行者,諸根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天神常以如是隨宜勸發,令不違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十三不共法;(14)若有兇暴瞋恚惡人,見此菩薩身口心業,不能加惡心得善凈,若或有人惱此菩薩忍受不報,令其心凈得住于法,若有眾生侵害菩薩,不令以此墮于惡道,何以故?菩薩本來已得具足不共善凈之愿,若有眾生以身口意親害惱我,令不以此墮于惡道,菩薩凈持戒故隨順皆得,是為菩薩十四不共法;
(15)或有眾生慳貪不信,不見業行不依果報,不識佛法僧,于諸沙門婆羅門,心不善凈不能敬禮,聽受其語心不尊重,不生希有之想,是諸眾生見此菩薩身口意行儀法語論,心即得凈禮敬隨順,便生尊重希有之心,何以故?菩薩得不共法故,是為菩薩十五不共法;(16)若一切諸天龍神夜叉干闥婆諸仙大人婆羅門等世界之師,見此菩薩生師尊想,于此諸人名稱最勝,又諸天龍神夜叉干闥婆仙人婆羅門等世界之師,詣此菩薩曲躬禮敬供給使令,諸師弟子亦皆禮敬尊重迎送心念知勝,得是信心,是為菩薩十六不共法;
(17)菩薩所在國界聚落城邑,能修善法離不善法,能化眾生護正法者,而生其中得正見,父母所生之處,常為師長禮敬尊重,國界之中眾生命中無墮惡道,何以故?菩薩以善法攝眾生令行福故,命終之后皆生人天,是為菩薩十七不共法;(18)菩薩隨順一切助道之法,諸明神通皆具足故,一切諸魔不能得便,是為菩薩十八不共法。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確實與諸佛世尊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有所不同。何以故?蓋前者,雖已證得『八地(不動地)』以上之菩薩果位,然亦屬『因地』學佛修道者,不能與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者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