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祭月習俗好
2020-09-16 19:33:10 不管時代發展的多麼的快,科技進步多麼的發達,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記先輩對人類進步意義上的貢獻,就像是咱們中國有著眾多的文化民俗,這些都是祖先的智慧結晶,好比端午佳節和春節還有中秋佳節等等,都是熱鬧有意義,那麼中秋節是怎麼得來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有關的說法。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祭月的習俗
皇家祭月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民間祭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漢族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中秋節會吃什麼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山東慶云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