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由來和故事
2020-09-21 20:44:21 中國人會吃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并且是從古時候開始中國人對吃的就很講究,不僅愛吃還會吃講究吃,不管什麼食材到了中國總是能夠被做成美味佳肴端上桌,并且在一些節日的時候都會有一些特定的食物,比如冬至的時候要吃餃子,那麼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呢其中的由來和故事是怎麼樣的,不妨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俗稱冬節、常至節等,屬于中國二十四節氣,兼具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因此冬至要吃餃子也屬于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冬至這個時期吃餃子是盼團圓的意思,取平安團圓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歸來之意。并且民間也有好吃不過餃子的傳聞,不僅如此,餃子餡料豐富,是冬至的最佳選擇。
餃子有交子,諧音之意,寓意著新年與舊年之間的交替,新習俗與舊習俗的取舍,去舊迎新,掃去煩惱與過往的不順。因此,在冬至寓意最好不過吃餃子。
冬至的由來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的歷史故事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