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一天的白天長還是夜晚長,晝短夜長
2020-09-21 20:27:11 一年有著三百六十天,一年還有著四季,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很多人都知道夏天的時候白天的時間會格外的長,冬天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天黑,而冬至就是象征著冬天到來的一個節氣,那麼為什麼不同的季節晝夜時間會不一樣呢,在冬至這一天為什麼是晝短夜長呢,這些都是今天會給大家講到的。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這一天的白天長還是夜晚長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冬至的來歷
在天文學中,冬至是位于北半球的國家白晝最短的一天,同時也是太陽距離接近地面最近的一天。過了冬至時節,我們即將正式步入寒冷的冬季,接受寒冷冬風的洗禮,所以大家在健康上要多多注意,穿衣打扮都要以暖胃中心為好,切莫“不要溫度要風度”。據相傳冬至的起源是一次重大的都城規劃,至今還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時間追溯到3000多年之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陽的前身“洛邑”城中測出了天下之中的位置,并稱其為土中,也是這一項舉動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冬至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