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能不能買鐘 盡量不要買送
2020-09-30 22:02:00 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創造了時間制度和時鐘的人都是人類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人物,不過在咱們中國的民間關于鐘表也有著不一樣的說法,比如在一些喜慶的節日如果給別人送鐘的話代表著一些不好的寓意,所以在一些重要場合一般來說都不會送這些東西,那麼新年的時候能不能買鐘呢。新年能不能買鐘
在香港,由于“送鐘(zung1)”與“送終(zung1)”在廣東話中是同音字,這種禁忌在香港各年齡層仍十分普遍,一般情況可寧會送贈手表,亦避免送鐘。如果收禮一方希望收到時鐘作為禮物,送禮人或會要求對方付一個低廉的價錢,買走這份禮物,借此避開“送鐘”的說法。為免犯諱,中國多個地方仍會避免向他人送贈時鐘;在吉林有家庭亦試圖阻止姓“宋”和姓“鐘”的子女結婚,避免“宋鐘聯婚”的字眼在婚宴上出現。
“送鐘”二字原是指送贈計時鐘,但在多種中國方言中這亦是“送終”的諧音,被視為大不吉利之意。所謂送終,是指父母或親長臨終前服侍于旁,亦指營辦父母或親長喪事。
新年的有關歌謠
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應該是糜黍,見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陜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東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帶你滿街走。
新年傳統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春節,狹義上是指農歷正月初一,廣義上是指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又稱過年,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春節期間均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為主要賀歲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春節是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活動依循祖上規矩,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一絲不茍。拜神祭祖習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春節習俗活動甚多,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就廣東而言,可分為粵中(珠三角)、粵西、粵北、粵東(潮汕、客家)幾大地域,各具人情風韻。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掃衛生,除舊布新,貼年紅(揮春),迎接新年。年末的除夕,祭祖、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辭舊迎新的幾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