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節假日放鞭炮是一種很常見的事情,正如古詩所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放鞭炮是一種非常能夠象征節日氛圍的活動,而且鞭炮聲也能夠增重節日的濃厚氛圍,那麼在元宵節放鞭炮都有什麼講究呢?
元宵節為什麼放鞭炮
傳說在很久以前,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殺了一只神鳥,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有人提出一個想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煙花,張燈結彩來慶祝這個節日。
元宵節放鞭炮的講究
1,月亮初上的時候放。這天是燈節,白天沒人放燈吧。所以要晚上放。
2,鬧玩(也有叫拌玩、社火的,各地叫法不同)的隊伍,經過你門前的時候,要放。表示你和他們一起歡樂。
3,如果鬧玩的隊伍中有龍燈、獅子,而他們在你放鞭炮的時候,對著你的大門點頭,還要放。這是給你拜年,你要還禮。放鞭炮表示感謝。
元宵節習俗
在我國部分地區,元宵節有“偷青”的習俗,“偷青”也就是偷菜,相傳元宵“偷青”會帶來好運氣,人們還會故意被人發現,因為被人發現是有好運的意思,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會敲鑼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為的就是讓別人發現。據說,被人罵得越厲害,來年就越好運氣。古時候“偷青”當晚就得把偷回來的青菜吃掉,現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吃了這些偷來的菜,據說能驅邪祛病,人也會變得聰明、大度、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