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春節過去了,大年初五這天的年味也依舊很濃厚,在大年初五這天人們需要打掃房子,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是不能夠打掃衛生的,所以初五這天的的打掃要徹底一點才行,而且人們會為了不把晦氣帶到別人家里去選擇不出門,初五這天打掃衛生也是為了掃除晦氣。
正月初五掃房子
正月初五這天,人們要起一個大早,放完鞭炮,然后就開始打掃衛生,這次的打掃衛生是一次徹底的大掃除。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掃地,也只能在屋里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于是吃飯。
“破五”的習俗
正月初五重要的日子,宋代蘇軾有“泛泛東風被破五”句。明謝肇《五雜俎》謂“閩中俗不除糞土,至初五日,輦至野地,取石而返,云‘得寶”。清中期以后,初五逐漸被重視:北京風俗,初五以內不得以生米、生面下鍋,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規矩方破;山西解州“正月五日,縛紙婦人,夤夜出之街衢”,叫作“送窮”;山西冀州正月初五一早起床,剪五個紙人同少許爐灰置筐中送至大門外,焚香放爆竹或者點燃紙人,稱為“掐五窮”;在豫東地區,正月初五一早搟面片,整張下鍋煮熟,被稱為“補窟窿”。在現代社會,這些風俗已經逐漸地演變成了標志性的民俗。
大年初五吃什麼
在大年初五這天吃餃子的意思是:破五吃餃子俗稱為“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小人讒言之禍,與大年三十吃餃子團團圓圓的意思不同,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的新春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在古時候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后破土動工,預示著春耕即將開始。初一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開始可以破素吃葷了。另外,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江南一代的百姓還有在這天講究吃財神糕、下面條。因為面條長得像古時候串錢的繩子,下面條寓意給家里添“錢串子”,財源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