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日子,以共同的祈愿為某一個日期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節日,有的源于傳統風俗,有的源于特定的故事,總之各有不同。元旦和小年也有著自己的與眾不同,值得我們去了解。
從性質看小年和元旦
元旦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世界節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歷為歷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而小年不是具體的一個日期,是中國特有的在春節前的一個民俗佳節,在不同的地區的具體時間也不同。
小年和元旦原因上的差異
元旦: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小年:傳說農歷臘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風俗習慣
1.吃火燒。在河南,小年的時候人們都會自己動手,在家里做一些火燒自己吃。
2.祭灶王。小年這天,也是漢族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的時候,人們都會在灶王像的面前擺上豐厚的祭品,還要把融化的關東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
3.放鞭炮。過小年時,還有放鞭炮的習俗,因為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放鞭炮可以讓節日變得熱鬧起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地方都已經禁止人們放鞭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