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元宵節是一個合家團圓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除了要吃湯圓,還會去給祖上送燈,在這一天送燈意味著思念已故的親人,所以正月十五也叫燈節,那麼正月十五送燈是什麼意思呢?正月十五上墳送燈有什麼講究呢?
元宵節送燈
元宵節也叫燈節,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都會給祖上送燈,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讓他們也有感受到親人的問候和溫暖。正月十五,給故去的親人送燈的習俗據說是從明朝開始的。朱元璋當皇帝后,在元宵節這天去找他母親的墳,但沒有找到。于是他在每個墳前點了一盞燈,然后不停地磕頭,哪個墳前的燈沒有滅,哪個就是他母親的墳。所以人們為了紀念朱元璋,也為了思念已故的親人,弘揚孝道,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百姓們都會給故去的親人送燈。
送燈要注意什麼
正月十五這天除了要給祖墳送燈,每家每戶也要點燈,而且要徹夜燈明。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許在娘家過十五的,更不允許送娘家的燈。只有娘家人絕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兒代為送燈。所以娘家人最忌諱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過十五或送燈,據說這樣會讓娘家人丁不興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觀娘家燈”之說。但是媳婦是可以送燈的,因為她已經是婆家的人了,沒有出嫁的女兒也可以送燈。
元宵節舞龍
古時侯龍是民族的一種圖騰和象征,也被人們視為祥瑞之獸,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龍燈,很多地方在元宵節這天也會舞龍。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制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里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后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