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一個日子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我們都知道元宵節這天有賞花燈的習俗,賞花燈也被稱為鬧花燈,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鬧花燈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正月十五鬧花燈習俗的來歷吧。
正月十五鬧花燈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起源于東漢明帝時期,據說當時提倡佛教,而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元宵節花燈的種類是非常多的,有些是按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花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元宵節賞燈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而且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元宵節詠燈詩,這也為元宵節增添了許多文化氛圍,
鬧花燈的來歷
鬧花燈的習俗從西漢開始,在隋唐時期盛行,隋唐以后就開始襲傳于后世了。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燃燈之俗始于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所以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在宮廷中舉行,到后來逐漸流傳到民間,每年的正月十五,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要掛燈,這天晚上城鄉各處都是燈火通明的。
元宵節送花燈
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因為燈與丁諧音,所以在這天晚上迎花燈也有求子添丁的意思,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在唐代以后,花燈的種類就開始增多了,而且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制作花燈的全盛時期,宋代的花燈品類繁多,而且制作工藝精美,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制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