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閏月的原因
閏月是陽歷還是陰歷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它設立的原因。在古代,人們是根據月相天體運行規律來劃分月份的。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發現回歸年的總長度比12個朔望月構成的陰歷年多將近11天,每個月平均多一天。按照這樣的數值推算下去,經過若干年后,農歷與陽歷所載就會出現矛盾,甚至出現“冬夏錯位”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設立閏月來進行調整。
閏月的計算過程
為了使兩部歷法協調一致,不產生分歧,古人在參考大量天文資料的基礎上,找出了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根據這一數值,經過計算,采用了“十九年七閏”的方法,才使農歷的歲首保持在春初,四季就與陽歷基本吻合了農歷的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若要使朔日成為每個月的頭一天,幾個大月,幾個小月相連的現象就會經常發生。因而,如何置閏就要看農歷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的長度相差多少了。
閏月與二十四節氣
秦代以前,人們習慣將閏月加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之后,稱十月。到了漢代,人們將閏月提前,置在九月后面,這樣雖然得出的陰歷與陽歷所指相差不多,但始終沒有固定的加法。直到漢武帝年間,加閏的方式才比較規范化,從冬至開始,把二十四節氣中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稱它為“閏”上個月的名稱。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并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閏月是陽歷還是陰歷這個問題了,答案就是閏月是陰歷,而閏年是陽歷,這二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代表意義不同。可以見得我們的祖先還是很有智慧的,閏月的設立很好地防止了兩種歷法產生分歧,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