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屬什麼
大決戰:華野下設4,一個有多少人?什麼編制?
《大決戰》中,塔山阻擊戰打到白熱化的地步,東野101致電第二員: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從這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東野編制的門道,東野之下設,之下設縱隊,這也是同時期兄弟軍的編制設置。
圖|《大決戰》東野101劇照
然而,到了淮海戰役中,時任華野代員兼代政委的粟裕,指揮參戰部隊下達命令的時候,很少給某某員下命令,而是直接給縱隊員。
部分 友提起華野,動輒就是說華野有云云,第九戰斗力最強,第七了不起。其實,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圖|《大決戰》粟裕劇照
華野是曾下設,可情況比較特殊。筆者就結合華野編制沿革史,為大家說一下一個有多少人?什麼編制?
編制在我軍序列中早已有之,陜甘寧留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陜甘寧留守與戰爭時期的有所不同,下邊不是縱隊,而是團一級編制。
圖|陜甘寧員肖勁光
到了戰爭時期,華野于1947年進行了“七月分兵”,組建了兩個帶有臨時性質的,即外線、內線,這也是軍首次使用稱謂。
真正意義上的編制,還是陳賡,下轄中野第3、8縱隊、第38軍(孔從周)。隨后,陳賡便投身于豫西戰場。
圖|粟裕
是一種帶有臨時性質的編制,根據形勢發展而適當調整。1948年3月,下達統一組編命令,華東戰略區編制洗牌,根據形勢整編為4大,序列分別是:
之一(粟裕),下轄由一縱、四縱、六縱,直屬華野總部;
第二(譚許),下轄七縱、九縱、十三縱及渤海縱隊,留守山東內線,亦稱山東;
第三(陳唐),下轄三縱、八縱、十縱,機關后經調整并入華野機關;
第四(韋吉,未隨軍),下轄二縱、十一縱、十二縱,作戰粟裕主要集中在蘇北地區,也稱蘇北。
圖|粟裕在淮海前線運動員
由上可知,華野在淮海戰役前,確實是設置有4大,一個下設3個縱隊,每個縱隊1到3萬不等,各人數在5到6萬人不等。但華野的情況與其他軍不同,一直沒有形成格局。
這一點,從淮海戰役期間,華野的戰斗序列就能看出來:
山東
第七縱隊(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九縱隊(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
第十三縱隊(第37、38、39師);
魯中南縱隊(下轄第46、47師);
渤海縱隊(下轄新1、新11師);
蘇北
第二縱隊(第4、5、6師);
第十一縱隊(第31、32、33師);
第十二縱隊(第35、36師);
軍直轄
之一縱隊(第1、2、3師);
第三縱隊(第8、9師);
第四縱隊(第10、11、12師);
第六縱隊(第16、17、18師);
第八縱隊(第22、23師);
第十縱隊(第28、29師);
兩廣縱隊;
冀魯豫(獨1、獨3旅);
江淮(第34旅、獨立旅);
特種兵縱隊(下轄炮1、2、3團,工、坦克分隊)。
由上可知,華野參戰部隊中,一級僅有蘇北、山東,其他的都是縱隊。包括中野參戰部隊,也都是以縱隊為單位。不排除粟裕對兩主官下命令,但也只是戰略指導性命令。
圖|劇版《大決戰》粟裕指揮淮海戰役
華野真正實行編制的是,已經是1949年2月全一編制和番號序列,旅改師縱隊改稱軍。期間,華野改稱三野,下設第7、8、9、10,才成為我軍的正式編制。
就是成為了我軍正式編制,兵力配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本就是為大作戰而生,下轄各軍也是不斷的調整。
圖|宋時輪(原三野第九員)
以華野第9為例,改編之初下轄第20、27、30、33軍,共計13.8萬人。到了1950年1月,原屬華野第七的23軍劃歸第九序列。
由此可見,劇版《大決戰》在番號序列上還是很考究的。所以, 友在領略大決戰魅力的同時,也別為了噴而噴,這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以上就是與1950年1月屬什麼相關內容,是關于粟裕的分享。看完1950年1月8日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