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九年是哪一年
泉州 7月30日訊 (記者吳拏云)翳翳、摩崖歷歷的九日山,屹立于豐州古鎮之西隅。這里的山川景物仿都自帶“美顏”功能,露著那風情的眉眼,可入曲,也可游詠。晚唐詩人張為曾在《題九日山詩》中寫道:“疊嶂橫空向郡西,迥然高削眾山低。樹梢缺處見城廓,日影落時聞鼓鼙。風觸薜蘿鴻鵠語,谷生煙霧鷓鴣啼。游人步步出林去,碎月玲瓏滿石梯。”濃縮了諸多游山的經歷與體驗。訪古尋幽,領略自然之美,本就是登游名山的應有之義。但游九日山遠不止于此。清康熙年間七閩總督張云翼就曾總結過自古訪游九日山可 四類現象——“高隱、游詠、搜奇、摩崖紀勝”。
九日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人們紛至沓來
九日山“高隱”毫無疑問,指的是曾寄寓此山的唐代高士秦系與謫相姜公輔。秦系,字公緒,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此人年少既有詩名,卻因赴舉不第,漫行吳越。50歲后買棹南行,入閩至泉。后登南安九日山,見此山“峰巒映發,奧衍明秀,溪流演漾,隱為一區”,特別是山巔嶺下有晉代古松百余章,偃蹇蟠屈,蚪枝翠發,頓時心花怒放,遂于九日山西峰巖頂結廬隱居。此后,他便過著“日有溪山長相伴、夜聽松濤暫入眠”的日子,人稱“煙霞老人”。貞元八年(792年),秦系隱居九日山12年后,宰相姜公輔被貶謫為泉州別駕,也來到了九日山。他與秦系相見如故,二人飲酒賦詩,評史論文,投契無比。姜公輔當下就決定在九日山的東峰結廬居住下來,這樣他就能和秦系朝晚共對,研詩揮墨。一位是杰出詩人,一位是著名家,兩位唐代的名士賢人不約而同地來到九日山上隱居,并結下深厚情誼,真可謂曠世奇緣。
由唐而下,游詠九日山的名人實在多不勝數,以張云翼的觀點來看,更具代表性的就是朱文公(即朱熹)、陳休(陳知柔)。朱熹于此地留下《贈巖僧》《題廓然亭》《寄題廓然亭》等諸多詩篇,其中《題廓然亭》一詩云:“遲留訪隱古祠旁,眼底樛松老更蒼。山得吾儕應改觀,坐無惡客自生涼。”相傳九日山廓然亭為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無可所建。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大儒朱熹首游九日山時寫下這首《題廓然亭》,也是為思念這位而作。后再作《寄題廓然亭》一詩:“昨游九日山,散發巖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嘆塵境窄。歸來今幾時?夢想掛蒼壁。聞君結茅地,恍復記疇昔。年隨流水遠,事與浮云失。了知廓然處,初不從外得。遙憐石上翁,鶴骨雙眼碧。永嘯月明中,秋風桂花白。”對廓然亭惦念不忘。后來,元代泉州路總管、書法家李倜也作一詩《步朱熹廓然亭韻》以和:“清晨出西郊,危徑甃滑石。徐登九日山,眼觀天地窄。滄溟渺無涯,云林森削壁。徙倚極遐觀,感今懷。而我遂幽尋,塵事忽如失。頎然隱君子,未審果何得。磨崖古題名,半含蒼蘚碧。日夕促歸鞍,青山云亂白。”廓然亭成了追憶先賢的“地理坐標”。
九日山號稱“山中無石不刻字”,摩崖紀勝石刻眾多不在話下。不過因年代久遠,業已湮沒的不乏其數。現存石刻尤以78方宋以來的摩崖石刻最為珍貴,其內有10方12—13世紀的祈風石刻,是世界僅存的為往來商舶祈求順風和平安的文字記錄,也是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城市記憶。這10方宋代航海祈風石刻,分布于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時間最早的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舶的有3方,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
最晚在元時,九日山已有“三十六奇”之說。元至正九年(1349年),以正議大夫任泉州路達魯花赤的偰玉立來到九日山,他“遠觀海嶼之晏清,近覽溪山之勝麗,遂搜三十六奇,訪四賢遺跡,摩挲石刻,逍遙容與賦詠,而歸書以記歲月云”。明萬歷年間,同安布衣先生黃文炤所著《九日山志》一書中,有一篇《序》是周維京(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所作,文中稱:“(九日山)往日三十六奇,種種天勝,真令人應接不暇。縉紳大夫與夫山澤韻士、方外名衲,筇屐相踵者無空日,蠲詠著于蒼崖絕壁之間,流播海內,侈為美談,何其盛也!”在那時候,九日山和它的“三十六奇”就是“ 紅打卡地”啊,各地名士競相前來“搜奇”,不失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時尚。
你以為這就是游九日山的全部啦?太天真了。據康熙三十年(1691年)張云翼所記,那時前往九日山,可出臨漳門,“夙于橋畔連三舶為方舟,載弦管壺觴于后,乘風潮揚飆。先之以漁艇縱橫水面,計烹鮮以供客,是時曉嵐依浪,新日喧沙,洲渚之間,時有野老結綠竹鳴社鼓相迓……”游客到訪九日山可以乘船,船上有南音一路相伴。一到山下,即可享用周邊漁戶送來的海鮮,何其樂哉!不僅如此,九日山下還有早期的“夜間經濟”——“(人們)遂相與登舟泛月,飲酒賦詩,笙歌迸奏,燈火蔽江,而夾岸人影猶依依走送……”江上、江邊,處處可見飲酒賦詩的快樂人群,想到此情此景,是否你也心動了呢?
以上就是與元至正九年是哪一年相關內容,是關于九日山的分享。看完元朝紀年對照表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