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父母,能不能找到完美的教育

解夢佬 8 0

這幾天我看完了一部高分教育記錄片:他鄉的童年。編導是曾經記錄過中東戰火的前戰地記者周軼君,是全球唯一駐巴勒斯坦加沙地區,帶來很多一線戰事報道的記者,也是《圓桌派》的嘉賓。這次,

這幾天我看完了一部高分教育記錄片:他鄉的童年。

編導是曾經記錄過中東戰火的前戰地記者周軼君,是全球唯一駐巴勒斯坦加沙地區,帶來很多一線戰事報道的記者,也是《圓桌派》的嘉賓。

這次,她不再是戰地記者而是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身份,深入走訪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國教育第一線,去踏上一趟關于教育的哲學之旅,同時也在喚醒自己的思考: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孩子會比當戰地記者更難嗎?

無競爭的國度,教育理想國“芬蘭”

和中國不同,在芬蘭,大家盡量避免不必須的競爭,比起教育,不如說是芬蘭政府創造了“關懷第一位”的教育環境。

免費的新生兒大禮包,是每對即將成為父母的芬蘭夫妻收到的禮物:里面裝滿了新生兒的必需物品,令每一對父母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力。

隨之而來的是免費的義務教育,免費的學校午餐。

芬蘭政府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在即便有人提出財政問題的時候,永遠不會有人想到第一時間縮減免費午餐。這幾乎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

從香港遷居到芬蘭的華人媽媽,不再擔心自己的“熊孩子”擾民。

在芬蘭,媽媽就是boss,媽媽最大,攜帶嬰兒車乘坐交通工具時候不需要買票,因為大家認為媽媽“東西太多了,掏錢包不太方便”。

七倒八歪的坐姿,用音樂代替上課鈴聲,森林里的數學課……細枝末節的鼓勵和開放式教育,養育出的芬蘭孩子被稱為全世界最有創造力的群體。

他們非常注重常識教育,教學基本是以一個議題為主,跨學科進行。比如在森林里,就能夠有一堂“森林課”,包含了美術,生物,數學等內容。

所以芬蘭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片子里的拉妮老師,自己最大的孩子24歲,最小的只有7歲,全家人都熱愛樂器。

而且教師必須獲得碩士學位,但不用評職稱,不用寫報告,可以自己做教學計劃。在如此開放的環境下,老師們也非常有創意。

強調集體主義的日本孩子,長大后不會哭了

但凡去過日本的人,都會他們“整齊劃一”和日本民眾在生活方面的“井井有條”感到不可思議,而這一切,又都來自于強烈集體意識的幼年規訓。

比起芬蘭人的放養,日本教育非常注重“不給別人添麻煩,關心他人”這樣的潛意識訓練。

在長大后,日本的社會生活素質位居全世界前列,但是不得不說,大量的日本民眾感覺到“并不快樂”。

每年三月,是日本的自殺高峰期,因為3月是日本的財政結算月,很多人甚至算好了自己的死不要給財務清算人員帶來麻煩,進而選擇在這個時候結束生命。

離東京不到30公里的自殺森林,立著偌大的標牌:想想孩子和父母。

精英教育不是燕尾服,不是私人馬術,而是改變

被中國人一向追捧的英國貴族教育,其實被過多的強調了外在的體面。

貴族教育的核心,是他們想要培養出影響社會的一代人。這并不一定與錢有關,比如作為中國選手出席了奧運貴族運動馬術的華天,就提出:在中國家長中,很多只想讓孩子擁有私人的馬廄,馬匹,他們并不在乎孩子的馬術。

而馬術真正的意義在于人和馬匹的關系,和隊友的關系,以及在每一個動作中和自己的關系。

比起學業,在英國的貴族私立學校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體育。他們也通過戲劇,表演,去讓青少年感知到自己的身體。

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用個體推動

在貧富差距非常大,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教育的新生力量正在蓬勃。它有極端的教育現狀:

貧困那一面,在印度,57%的女生會在青春期輟學,原因竟然是:她們沒有衛生巾。

家庭也不關注這一點,在很多貧困家庭看來,女性不需要讀書,女性就是等到初潮來臨然后嫁人就可以了。

為了讓女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月經”,印度插畫師夫妻創作了繪本《月經百科全書》,被翻譯到多國,現在還有了中國版本。

在最窮困的地區,有志愿者為印度搭起了“云學校”。

在這一代孩子身上,因為互聯網在線教育的存在,他們知道了什麼是“視頻”,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命運將會改變。

但是在蓬勃那一面:跨國企業中,有30%的CEO由印度人擔任。在日常課堂上,非常鼓勵學生的不斷辯論,這造成了印度精英教育中“強烈的思辨成分”。

然后,還有以色列的“我們不是鼓勵失敗,我們是鼓勵再次嘗試”。(我寫的時候,中國教育還沒有更新,大家如果期待可以去優酷上看最新的中國教育記錄)

看完這幾集,我突然間明白了幾個道理:

●沒有完美的教育

一個國家的孩子大體接收到的教育,還是來自這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觀是什麼。

芬蘭的教育如此強調個人主義,但是很多人會認為,芬蘭人過于冷漠,個人主義極強。

所以你指望把日本孩子的高紀律性,芬蘭孩子的創造力,中國人的堅韌,以色列的不懼失敗,統統歸于到一個孩子身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環境之內,父母的教育,便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而這一層貼身教育,拷問的并非父母本身的知識素養,更多的來自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父母是否認可一種普通人生的價值?

父母是否能夠在日常中找到一種美感和快樂?

父母是否認為,花錢讀書,去體驗世界是值得的?

父母更偏向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

父母喜愛文學,藝術,運動嗎?父母給孩子報這些興趣班,是“生活為了學習,還是學習為了生活”?

父母愿意自私地把“平凡孩子留在身邊”,還是認可“優秀的孩子都會遠走高飛,其實是來報仇的?”

●這個時代,對女性的要求很高

當你成功地念完了碩士,卻發現自己面臨生育年齡,很多高素質母親不得不在孩子的頭三年選擇了全職育兒。這一舉動,被稱之為浪費。但這是真的嗎?

當家庭教育變得如此重要,高素質全職媽媽絕對不是浪費。一個孩子有一個周軼君這樣的媽媽;和她只能擁有一個每天沉迷于購物,打牌,肥皂劇的母親,擁有的是絕對不一樣的人生。

諄諄教誨,如沐春風,這個社會的大部分家庭女性,在一邊育兒,一邊自修。她們真正貫徹著“推動搖籃的手推動了世界”。

昨天,我在樓下看到,一個媽媽指著瓜子殼,讓自己兩歲左右的女兒一片一片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里去。她眼神堅定,用詞準確,一看也是高素質人士,我想身為媽媽的此刻,絕對不比她站在演講臺,或者某個重要崗位上來得容易。

●什麼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所謂貴族,貴的是家風。

所謂精英,精的是細節。

每一對父母,其實只要付出多一點的耐心和恒心,就已經往平凡的貴族教育上進了一步。

我如今,也已經是一個5歲半女孩兒的媽媽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情不自禁會擺在我的眼前讓我面對這個事實:

我要給孩子選什麼學校?

我要給她報幾個補習班?

快樂教育還是虎媽教育?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送孩子去貴族學校,我想大概率不會。

因為重要的是,我的定力是什麼,我的規劃是什麼,我認為的,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頭6年,是啟發;后面,就靠她自己去摸索,我只能引導了。

而且我并不排斥中國的普及教育,雖然中國的教育常常被人詬病,是最沒有創造力的教育,是最焦慮的教育,可是有沒有從正念想過,中國的教育建立在一個多麼龐大的人口基數上;

而且,中國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全世界是非常高的。中國的義務普及教育,可能并不盡人意,可是在我看來,依然是四個字:

高性價比。

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上,盡量做到九年義務教育;讓有能力的人接受更好;讓沒能力的人盡量掃盲,這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善意。

而且,我們總歸是一代比一代好了。

數十年前,我的父親第一次挑著一個木箱,踏上了翻山越嶺的高中求學之旅。從那以后,他擺脫了種地的命運成為一名公務人員。

在八幾年,九幾年,零幾年,他和我媽拿著幾百塊錢的工資,供我上完了本科教育。

從此,我成為會用手機購物的人,會使用自媒體和互聯網的人,雖然他們才剛剛學會滴滴打車。

而我的女兒,在我一次又一次培訓班外的等待,幾千幾萬的學費繳納,和我指著常玉的畫作“你看,這是一只奔跑的小象”,她也會變成更好的人吧。

奔跑的小象——常玉

懷著這個正念,我想,就是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