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婚姻只有兩種,一種叫將就,一種叫余生。心姐認為,結婚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結不結婚,婚姻生活好不好,你可以自己說了算。作者丨杜言心來源丨簡易心理學(xinli01)低質量
有人說,婚姻只有兩種,一種叫將就,一種叫余生。
心姐認為,結婚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結不結婚,婚姻生活好不好,你可以自己說了算。
作者丨杜言心
低質量的婚姻生活,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之前,#2018結婚率創十年新低#上了熱搜。
據大數據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2018 年結婚率僅為 7.2‰ 而且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2018 年全國結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 4.4‰,浙江 5.9‰ 為倒數第二。
微博上有一條高贊評論:
我不介意孤單,已經做好一個人終老的準備,我生來并沒有義務一定要成為誰的妻子或者母親,人生中結婚和生子不是必要選項,生而為人在這個社會已經很辛苦,只愿父母安康。
心姐也很認同這位網友的觀點: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后,幸福不能大于 2 就不要選擇結婚,為了結婚而結婚的人,不如一個人過得簡單快樂。
的確,在感情里,很多人已形成一種覺知,與其終日惶恐著害怕失去,不如追求更好的自己。
低質量的婚姻生活,不如高質量的獨處,越來越多現代人明白,結婚不一定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別把安全感寄托于他人,安全感要靠自己給予。
不難看出,“單身力”已成為你我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所謂單身力,是不管你單身與否,是否已經有固定伴侶,都始終保持著隨時可以單身的能力,不對感情患得患失,不將喜怒哀樂任人操控。
你的人格完整度,
決定你的人生走向。
在一段關系里,如果你完全依靠對方過活,那何從談底氣和安全感。
心姐聽過一些朋友的抱怨:
當家庭主婦多年,沒有工作,全靠老公賺錢還房貸、付孩子的奶粉錢。
她們的老公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工作忙,脾氣大,心很累。
而她們,每天在家睜眼就是孩子,很郁悶也很無聊,買東西還要看老公臉色。想出外找工作,但一想到自己和社會脫軌太久,不知道適合什麼工作,毫無自信,也沒有動力堅持學習。只能在柴米油鹽的日子里得過且過了……
心姐記得《山河故人》里有句臺詞: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心姐想說,依賴別人很危險,你不能保證對象能養你一輩子,即使找到對你死心塌地的人,最后能躲過生老病死嗎,況且,你真的愿意過實現不了自我價值的人生嗎?
沒有單身力,在經濟或精神上過度依賴對方,就會喪失自我,釀成悲劇。
最后一位被尊稱為“先生”的女人楊絳先生,曾被丈夫錢鐘書先生稱贊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他倆常常同居一屋卻各自讀書寫字,研究自己的學問。
楊絳認為,在獨處中做自己,是很重要的事。
1996 年,獨女圓圓離世,錢鐘書在次年離世,接二連三遭遇親人至愛喪失的重創,楊絳并沒倒下。
“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壓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這位老人,安靜坐在書桌前,回想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認真整理裝復多年來的書稿和筆記,最終寫出了《我們仨》這本書。
心姐一直記得楊絳先生在百歲感言里說過這樣一些話: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形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單身力越強,幸福感越高
很多時候,感情依靠降級,個人追求升級,反而有益于親密關系的滋養。
心理學家德維克認為:
個人抱持的自我觀念,深植于心,強烈影響我們的意識與潛意識層面。
人的自我觀念主要有兩類:固化式和成長式。
固化式觀念認為,人的狀態停滯不變很難改善,因此總是呆在舒適區,回避挑戰。
而成長式觀念則認為,人的潛能可以不斷開發,通過不斷學習新事物,采取建設性的行動,擴大自己的認知領域。
無論男女,都不能放棄自我成長。不粘人、不做作、不矯情,不輕易淪為對方的附屬品,保持人格獨立,才能活出最好的姿態。
就像畢淑敏在《教養的關系花園》中所說: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唯命是從;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
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和我們的上司,尊敬而不諂媚;和我們的同儕,協同而不越俎代庖;對我們的下屬,謙遜而不居高臨下;對大自然,敬畏而不傲慢……
如果不能與他人設立良好的邊界感,形成討好型或控制型人格,相互沒有舒適的個人空間,生活的幸福感便不會長久。
同樣,在婚姻存續期,夫妻關系若要長久,需要精神和經濟雙重層面的契合。
保持單身力 = 保持婚姻的鮮活。
在婚姻里,優秀的人能看清對方和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愿意湊合過完一生,也不會為了對方犧牲自我。
“單身力”,讓你不被外界的言論左右,讓你能做想做的事,讓你的精神世界日漸豐盈美好,讓你看清生活該有的狀態,在關鍵節點做出明智的選擇,堅定自己的方向與人生節奏。
心姐囑咐大家,無論結婚與否,都應該保持單身力,善待自己,對未來做出詳細的規劃,對現實事物與手頭的資源有清晰的認識,才能真正獲取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