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有及時止損,是因為得到了好處這段時間,“家暴”成了一個熱點詞。先是知名美妝博主宇芽在微博發聲,po出遭遇家暴的經歷。一個月內被家暴5次,尾椎骨受傷,視頻里男友粗暴野蠻地將
1.沒有及時止損,是因為得到了好處
這段時間,“家暴”成了一個熱點詞。
先是知名美妝博主宇芽在微博發聲,po出遭遇家暴的經歷。
一個月內被家暴5次,尾椎骨受傷,視頻里男友粗暴野蠻地將她拽出電梯,絕望的掙扎令人心疼無比。
緊接著,蔣勁夫的現任烏克蘭女友,也稱受到了家暴,說蔣勁夫是暴力狂、控制狂,嫉妒心很強。
而前幾天,八年前因對李陽的家暴忍無可忍,堅決離婚的Kim,竟然親自發文,原諒了李陽,并稱“我將永遠愛我的丈夫”,疑似與李陽復婚。
在大家眼里,家暴男算得上是“渣男屆”的一支杰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出軌男、花心男等等。
姑且先不討論這些行為方式背后的成因,他們對伴侶造成的傷害是真實而強烈的。
很多人困惑:已經了解對方的個性,也知道會受傷、不合適,但還是忍不住要反復糾纏,這是怎麼了?
都說成年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及時止損,但在親密關系里,卻似乎沒那麼容易。
為啥?
系統論的觀點認為:關系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活的,所以系統的改變是恒常的,不變才是刻意維持的。
比如說,一對夫妻十幾年來一直非常恩愛,那麼這個恩愛的狀態一定是雙方付出了努力去經營的。
否則,關系就變淡了、變質了,系統就發生了變化。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段親密關系總是處在某種危機和困境之中,也是因為關系的雙方都做了些什麼,互相配合著,在維持這個狀態。
再深挖一些,雙方都在這種關系模式中獲得了一些好處,才有動機共同維持現狀。
有人可能會質疑:
我在關系里受了那麼多苦,差點連命都丟了,我得了啥好處?
這里面有“貓膩”。
2.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
宇芽在視頻里提到,每次家暴之后,男友會非常真誠地道歉,誓言保證接踵而來,甜言蜜語攻心不斷。
最后的結果就是,女人容易心軟了,和好了。
“心軟”軟的是什麼?
其實,不舍曾經的美好之類只是表象。
這背后,可能是在印證自己的基本邏輯:你看,我沒錯吧,我對他那麼好,他是知道的,他也會對我好的。
這種基本邏輯的形成,與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與父母的言傳身教相關,最后完成內化:我對你好,你也應該會對我好,來而不往非禮也。
然后,在此指引之下,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結交和建立各種關系,而每一次的正向反饋,都是印證和強化。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支撐世界觀的基本信念,不可動搖。
直至有一天,出現一個人,我真的好愛他啊,拼盡全力對他好。
可他呢?
家暴、出軌、自私冷漠,絲毫不顧我的感受。
這與基本信念不相符啊。
此時一般有兩種防御方案:
一種是向外攻擊,將對方打上“渣男”“極品”“奇葩”的標簽,把個例趕出信念,老死不相往來;
這種人能夠及時止損,但是如果不成長,可能會在新的親密關系中再次受到傷害。
另一種是向內發起攻擊:他這樣對我,一定是我做得不夠好,沒得到他的認可,是我的錯,不是信念的鍋。
這種模式源于孩童時期,缺少父母愛和關注的孩子,無力責備父母,把一切歸咎于自己,于是更加努力地迎合和討好父母,乞求多一點的愛。
在親密關系里,這份創傷被重新激活了,開始強迫性重復。
所以,當對方溫言軟語時,就很容易心軟了:
一是有了“做得更好”的機會,迅速忘記對方帶來的痛苦,開始新一輪的幻想;
二是有了繼續證明基本信念的機會,我不信我的好,得不到應有的回應。
你哪是在給對方機會呢,你是在給自己機會,這是好處之一。
3.搞不定你,我的魅力不夠?
我有一個朋友,漂亮又優秀。她的老公平平無奇,還與其他女人曖昧不斷。
她變得眼神黯淡,敏感又自卑。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自己魅力不夠,不能讓他死心塌地。
我想到了之前頻頻曝光的PUA男(簡單來說就是泡妞高手)打壓策略:越是優秀的女人,越要怠慢、壓制,挫傷她的自信,讓她失去自我,這樣就能輕易操控了。
這幫男人其實挺聰明的,精準利用優秀女人的自戀進行打擊。
自戀受損后,一般會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捍衛自戀,想方設法展示更加優秀的自己。
這部分人的核心信念是:我這麼好,不信征服不了你。
一種是認同對方,自戀的能量轉化成了同等強度的自卑,甘愿被操縱,也無力再從關系中逃離。
這部分人的核心信念是:我原來這麼差勁,失去他,我將一無所有。
無論哪種,糟糕的關系將得以維持。
還有一種自戀,是“圣母情結”。
比如鐵凝的小說《永遠有多遠》里的白大省,永遠在熱臉貼冷屁股。當另攀高枝的男友被拋棄,帶著不到2歲的女兒回來,想找白大省做接盤俠時,她居然因為小女孩一塊臟兮兮的毛巾而痛心疾首:
他們這是過的什麼日子啊,太難了,我要拯救他們。
渾然忘卻了曾經的傷害,火速結婚。
“圣母情結”的根源在于全能自戀的固著,小時候父母的照料越不充分,她就越需要保留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來支撐自己活下去。
長大后,當自己擁有了照料能力時,便將這份無助感投射出去,在別人那兒滿足自己的全能感。
尤其在親密關系里。
不惜飛蛾撲火,以寶貴的時間、金錢和情感為代價,只為換一個讓“浪子”回頭的滿足:
你這麼渣,我還對你這麼好,我真的好偉大,你還不好好珍惜我麼?
通過自戀來維系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這是好處之二。
4.我不信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一個被家暴的女人,問她為什麼不離開這段關系,她流著淚說:
我不相信自己的愛情是這樣的,也許他有他的難處。
愛情應該是怎麼樣的?
大部分女性朋友,會開始眼神蕩漾地沉浸在一片幻想之中,不論未婚已婚。
我總結了一下,這些幻想有幾個基本點:
一個完美、超能的伴侶;
一份心意相通、固若金湯的關系,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劇情更佳;
只有幸福和篤定,不見苦難與分離。
問她們:你們身邊有這樣的愛情麼?
沉吟片刻,搖頭,但接著又補充:但是很多小說、影視劇里都是這樣的,很多情歌唱出來的也是這麼個感覺。
是啊,畢竟從安徒生的“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開始,從小就是這麼個套路。
這些作品很好地滿足了人們對理想客體的幻想和投射,于是堅定地認為:
雖然暫時找不到,不代表世界上就沒有,不然怎麼那麼多人歌頌。
這份執著,同樣來自童年。
當意識到父母不完美時,受挫的孩子開始想象勾勒出理想父母的樣子,以及與他們相處的理想模式。
如果父母特別糟糕,這種幻想也是一種撫慰創傷、支持他們活下去的力量。
而上文關于“理想愛情”的基本點,幾乎就是當年關于“理想父母”的復刻與延續。
那些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只是更擅長勾勒、描繪和表達罷了,瑪麗蘇的劇情里,沒準正充斥著他們的投射。
于是,當現實中的愛情不盡如人意時,防御機制會屏蔽掉一些東西,包括:
拒絕接受愛情的失敗:我的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拒絕接受伴侶的人設崩塌:他肯定有他的難處;
拒絕接受關系的破碎:再等等吧,會好的。
現實的愛情崩塌之時,“理想愛情”支撐住了對于美好和圓滿的向往,也支撐住了人的基本動力,此為好處之三。
5.“貓膩”如何破?
其實,無論是捍衛基本信念、自戀還是理想愛情,都是在捍衛自我完整性。
因為它們澆筑在人格中,是構成核心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
任何一種的防御失敗,都會引起自我崩解,自我崩解的體驗是:
原來熟悉的世界崩塌了,所有的感覺都變得縹緲、虛幻,一切都不再值得信任。
被置身于一個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陌生境地,威脅和危險并存,焦慮和恐懼叢生。
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要存在?自我破碎,動力系統受損。
潛意識要回避這種生存危機,于是搞出一堆“貓膩”,勸你留在關系中,盡力配合著維持系統平衡。
這樣,你也就留在了自己熟悉的世界里。
所以,止不了損,不一定是放不下他,而是放不下自己。
想要破解“貓膩”,就得打破這個平衡,讓系統失序后再重建,所謂的“不破不立”。
系統發生改變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當承受的傷害遠超獲得的好處,一般是面臨生命危險。
比如宇芽,被打死的恐懼戰勝了自我崩解的恐懼,清醒了過來。
第二種:自我意識覺醒,主動成長和改變。
害怕自我崩解的人,其實是在抗拒成長,成長意味著更新和變化,也意味著喪失和分離。
但成長也會有新的獲得:
放棄“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的信念,會獲得更整合的視角: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三觀,他對我的身體或情感虐待,這不是我的錯;
放棄不健康的自戀,會獲得更廣闊的自由:我的價值我自己定義,不需要通過他來證明什麼;
放棄對理想愛情的幻想,會獲得更踏實的心態:允許童話破滅,把力比多撤回到現實,解決好當下的問題。
其實,難以體驗到成長的樂趣,是因為很多人缺乏在破碎之中重建秩序的能力。
自我崩解之后,就是永無止境的黑暗、消極和頹廢。
那就嘗試著去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吧,比如找頭腦清醒的家人、朋友多聊聊,或者是求助專業的咨詢師。
無常是常,自我也不能太僵化。只有保持迭代更新,才能讓CPU適應更復雜的環境,不是麼?
保持迭代更新,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抓住每一次成長機會,盡情成長,這才是你從中能收獲的真正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