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關系的依戀,如何獲得滿意的夫妻關系

解夢佬 4 0

談到夫妻關系,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父輩們的愛情是白頭到老,而年輕一代的愛情是battle到老!不管是如何到老吧,都描述著夫妻間那微妙的鏈接。我們知道人類從開始到現在,繁衍昌盛

談到夫妻關系,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父輩們的愛情是白頭到老,而年輕一代的愛情是battle到老!不管是如何到老吧,都描述著夫妻間那微妙的鏈接。

我們知道人類從開始到現在,繁衍昌盛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愛的需求。愛,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人類對依戀關系的一種需要,正是因為依戀感才使得使人類能夠更好地發展。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知道,我們的生長發育一直到老去,始終貫穿了就是我們的依戀。傳統上來說,依戀指的是在兒童和照顧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和母親之間的關系。但是呢,依戀其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母親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二元事件,與不同的家庭成員形成的不同的依戀模式,將會對孩子內在客體的形成產生影響,接著再影響長大后對伴侶的選擇。內在的依戀工作模式會影響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如何感受我們的伴侶,同時每一對夫妻都會形成復雜的依戀,在這樣的關系中,他們彼此依賴,彼此支持亦或是彼此消耗、彼此埋怨。

依戀理論的提出

約翰.鮑爾比,他提出了依戀理論,這成為了很多研究嬰兒發育和母嬰關系的基礎。鮑爾比強調,人類嬰兒在受到威脅時需要依賴一個可靠的形象。照顧者的共情及對恐懼和抗議的一致性反應是令人平靜和安心的。對這一安全基礎的體驗作為安全依戀的能力而被內化,同時也是自我撫慰的能力。如果照顧者不一致的反應,嬰兒與這一形象的依戀將是不安全的,而這會導致不安全依戀,并抑制創造性思維、交流和冒險的感覺。兒童發展出內在的依戀工作模式,安全的或是不安全的,從而影響他們成人后與他人發生聯系的方式,無論是作為親密的伴侶、父母,還是作為心理咨詢中的來訪者。

有研究團隊做了一個非常經典但也很受爭議的實驗——陌生人情景實驗。這個結構化的實驗邀請媽媽和嬰兒進入一個到處是玩具的、讓人開心的房間。而后每隔好幾分鐘呈現一個場景,包括媽媽在的時候讓嬰兒探索、媽媽兩次離開嬰兒、媽媽兩次回來跟嬰兒重聚,陌生人(通常是經過訓練的嬰兒觀察員)出現在嬰兒面前,其后對這些場景中的嬰兒觀察他們的反應,所有的受試嬰兒表現出3種不同的反應模式。

安全型:媽媽的離開,嬰兒會感覺到焦慮,對媽媽有不舍,但是依然能夠很好地和實驗者繼續玩耍,待媽媽回來之后,尋求和媽媽的接觸,焦慮容易緩解,容易被安撫和重新去探索。

不安全-回避型:媽媽的離開,嬰兒沒有明顯的困擾、焦慮,在媽媽回來之后,嬰兒依然沒有很強烈地要靠近,回避和媽媽的接觸,表現出受限制的情感。通常我們說的“乖小孩”就是這個依戀模式,他們內心會焦慮不安,但假裝很好不需要照顧。

焦慮/矛盾型:媽媽的離開,嬰兒表現出極度不舍,感覺十分焦慮和痛苦,而待媽媽回來之后,一方面嬰兒非常想要和媽媽靠近,另一方面似乎對媽媽有些“生氣”而不愿意靠近;他們不容易安撫,保持緊張不安和黏人的矛盾狀態。

成人的依戀模式

這些不同的依戀模式反映著嬰兒與父母的情感聯結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后整個人生。所以鮑爾比說:“人類的依戀行為伴隨著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我們是哪種 “依戀類型”的人(依戀類型的形成取決于撫養方式和成年后的經驗)決定了我們如何在親密關系中表現。我們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就像是我們心靈的內在設置一樣,這為我們成年后的愛情提供價值取向。那麼不同依戀類型的成人,會在愛情中、在和他人的親密關系中有怎樣的不同感知呢?他們對他人的期望和自我的價值有怎樣的不同呢?

安全型:在關系中表現出一種靈活的思維方式,能夠整合父母的積極和消極方面,在親密關系中會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認為他人是可信賴的;對自我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是受人喜歡的。

行為表現:

A、一個很棒的沖突調解人-在沖突中,他不會自怨自艾,也不會懲罰伴侶;

B、思想靈活-愿意作出改變、回應對方的需求;

C、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敷衍了事;

D、享受親密和性。

安全型的人冷靜地處理事情,有效地表達情感,善于讀懂伴侶的情緒信號。愿意和伴侶分享自己的成功。在伴侶需要的時候,他們能夠支持對方和對方站在一起。大家看過電視劇《絕望的主婦》嗎?居中優質男Mike ,他是許多人的騎士,卻是susan一個人的白馬王子。他正直有血性,無法眼見其他人痛苦而置之不理,卻也不會處處留下泛濫的感情,這樣安全型的男人,可惜第8季領盒飯了。

回避型(排斥型):他們情感表達有限,對他人吹毛求疵。常常懷疑是否存在天長地久的愛情,認為自己的快樂不需要愛人的參與,像一個孤獨的騎士,永遠特立獨行。

行為表現:不管他們是單身或正擁有一段親密關系,他們總是使用各種各樣的“去活化策略”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策略包括:

A、說“我還沒有準備好承諾”-但是已經和伴侶相處,有時已經好幾年了;

B、等待真命天子;

D、和別人調情,把不安全感帶進親密關系中;

E、當親密關系很順利的時候突然玩失蹤;

F、締結不可能的親密關系,比如和已婚男女;

G、避免身體接觸-比如,不想和對方睡一張床、不想做愛、走在伴侶前面好幾步。

回避型的人使用以上這些策略,確保他的愛人不妨礙他的自由。但是同時會阻礙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幸福。對回避型的人來說,保持獨立性對他們而言很重要,所以常常選擇自由而不是情感親密。當他們想要接近別人的時候,會因為太親密而感覺不自在,所以他們試圖讓伴侶保持在一臂之遙,不會花很多時間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對方拒絕。不會向伴侶敞開自己的心扉,所以伴侶常常抱怨他們疏遠冷漠。

研究數據顯示回避型在男性中常見,他們更理性的思考,對數字更加敏感,認為為家庭提供經濟、物質就是愛的表達。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進入咨詢室的男性要比女性少的原因。作為咨詢師,和回避型的人一起工作,早期不要太過主動解釋移情關系,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去建立關系,建立治療聯盟。因為無論咨詢師怎麼說、怎麼做他們都會顯得很淡定,不會表達感激之情,當然咨詢師不要把這個當成是來訪者對自己的不滿或是攻擊,要理解這就是回避型人的特點,他們有很高的焦慮程度,需要與人保持距離,他們害怕對方(也包括咨詢師)逼得太近,擔心對方無法控制情緒,他們不會說出來,只會離開,對回避型的人來說,遠離就是最最安全的。所以咨詢需要緩慢靠近,并且尊重和理解他們,允許他們按自己的節奏來。

焦慮/矛盾型(卷入型):他們易于觸及與父母的回憶,但滿載著負性的內容和情感。他們易怒、發脾氣。他們熱烈地追求愛,渴望天長地久,可是常常會被愛情所傷害,因為他們太想獨占這份愛,渴求得到對方的一切,有種共生的味道是不是?對于對方任何的離開和忽視都十分敏感和焦慮。

行為表現:

A、等電話的時候,不停地打電話、發短消息或是發e-mail;

B、當對方回電話或是回家時,卻忽視ta以懲罰ta;

C、威脅著要離開,心里卻希望對方挽留自己;

D、和伴侶談起其他的異性,讓對方嫉妒。

這些都是過度敏感的依戀系統信號,在從伴侶那里得到明確的跡象表明彼此的親密關系很安全之前,哪怕是一點有什麼不對勁的信號,都會讓他們非常緊張,不能平靜下來,在親密關系中消耗了大量情緒能量。

好的我們來簡單梳理下,安全型的人對情感親密很自在,一般熱情和忠實。焦慮型的人渴求情感親密,常常沉溺于親密關系,擔心伴侶是否愛他們。回避型的人則視情感親密為自我獨立的喪失,會和伴侶保持距離。

如何獲得滿意的夫妻關系?

通過學習依戀理論,了解自己是哪種依戀類型的人,將會更好地了解到什麼樣的人更適合自己。作為夫妻你們需要了解彼此各自將何種依戀風格帶入了夫妻關系?這些風格是如何相互補充亦或是相互沖突的?下面我就舉兩對不安全依戀型夫妻的例子。

第一個夫妻雙方都是卷入型依戀的伴侶,可以想象這對夫妻日子過的很“熱鬧”啊!通常卷入型的人在孩童時,有時覺得父母在照顧他們,有時覺得自己當父母的父母,在照顧父母。他們表達自己要求父母關心的方法,就是通過發脾氣來爭取父母的注意。成年后,對伴侶做一樣的事情,指責埋怨對方。來做夫妻治療的時候他們會說:我是一直在為家庭付出,而你是個自私鬼。這樣的抱怨和憤怒,在移情關系中也會體現,他們會表達對咨詢師的不滿,這種依戀模式的夫妻兩人唯一能達成共識的是:咨詢是無效的,咨詢師是沒有用的。跟這樣的夫妻工作,咨詢師常會感覺無論怎麼做都不對,非常無力和無助。而實際上,他們不停的對咨詢的抱怨,不滿的表達,是他們邀請得到關注、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種方式。

再例如妻子是焦慮型,丈夫是回避型,是不是很典型的夫妻關系配對?這樣的夫妻通常由焦慮型的一方帶入咨詢中來。這兩種類型常常互相吸引,但是他們卻會加劇彼此的癥狀,陷入無窮無盡的循環中:焦慮型的人不停地試圖靠近回避型的人,而后者則越逃越遠。這并不是說他們不能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幸福,但是他們需要努力解決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面對妻子的焦慮,當她在咨詢中發脾氣的時候,需要意識到此時她的心智化已崩塌,此時幫她恢復心智化功能是首要任務,同時對于妻子的委屈給予共情;對于丈夫因為他很回避,就需要謹慎處理,前面談及過針對回避型人咨詢師不能太靠前,防止他關上心門。

每一對夫妻都會形成復雜的依戀,在理想的情況下,伴侶們將夫妻關系看做一個比任何一方都重要的整體,一個安全的基礎,夫妻為此進行同樣的付出,也都能從中收獲自信。最堅固而穩定的聯結發生在兩個自主或安全的成人之間。通常情況下,在與夫妻一起工作的時候,咨詢師需要將他們看成是一個整體,而不對某一個個體工作,要清楚關系是創造出來的,而且所有的人際關系包括夫妻關系也是互動的結果。夫妻雙方都應該成為彼此的安全基地,這并不是某一方的責任,但是當安全基地的容納作用受到破壞時,夫妻就需要進入咨詢,咨詢師會暫時提供安全基地的功能。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和伴侶之間享受互惠主義,共舞和諧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