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親密關系中很難去信任另一半,對方的話我總是要反復的推敲是否符合常理,只要我覺得不符合常理我就覺得他在撒謊;我忍不住想要去看對方手機看看是不是有跟其他女人曖昧;同樣一件事我會
我在親密關系中很難去信任另一半,對方的話 我總是要反復的推敲是否符合常理,只要我覺得不符合常理 我就覺得他在撒謊 ;
我忍不住想要去看對方手機 看看是不是有跟其他女人曖昧;同樣一件事 我會反復問好幾遍 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每次都一致;
我異常的敏感 對于一些風吹草動 我總是會聯想很多 疑神疑鬼;我討厭也害怕被欺騙 被背叛 。
我該怎麼辦?
你好,感謝留言
從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你在親密關系中充滿了擔憂和不確定。
一方面非常渴望能得到一份穩定而忠誠的愛情,但另一方面你又常常懷疑對方,不相信他能夠始終如一。
“同一件事情問好幾遍,反復推敲是否符合常理,想要檢查他的手機……” , 都是這種擔憂情緒的付諸行動。
這些擔憂背后也許還有一個更深想法: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反復驗證也不能消除各種懷疑 ,排除現實發生了多次的被背叛的經歷,就是我們的內心有一個固定的信念:伴侶總是不忠誠的,我是不會得到美好愛情的。
因為有這樣的信念存在,那麼在進入一段關系的時候 ,她就會去反復驗證調查,確保背叛不會發生。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在剛剛開始一段關系的時候,不會馬上全然的信任對方,但他會在現實中慢慢檢驗,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互動/感受,會逐步產生信賴。
但如果我們內心固有這種不信任念頭時,哪怕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哪怕對方反復保證,也不能消除這種疑慮,幾乎變成一種強迫式的想法。
那麼,這些信念是怎麼來的呢?
依戀理論的研究中,發現成人在親密關系中的表現,與幼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基本一致。
幼兒時期好的養育關系會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主要表現為與母親在一起時,將其作為“安全基地”,以母親為中心主動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糟糕的養育關系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包括回避型和矛盾性。
在不安全的依戀模式下,孩子并不以母親為安撫對象,對母親形成一種矛盾不信任的或回避的情感。
如此,成年以后的親密關系,也表現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跟幼兒期的依戀模式相對應。
l 安全型:
可以安心的與人親密,建立一種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的關系。信任對方,不會隨時擔心被拋棄或者不被愛。也對自己自信,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l 不安全型:
渴望與人親密,又擔心失去,懷疑對方并不是真的愛自己。
有強烈的情感依賴和饑渴,常常多疑,敏感,陷入很矛盾的心態中;或回避親密接觸,追求獨立,難以信賴和依賴對方;嚴重的會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母嬰關系和親密關系
母親之于嬰兒除了是生理上的照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情感上的抱持。
母親照顧孩子時關注的目光,充滿溫情和喜悅的表情,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母親持續的在場(不會長時間的缺席),讓孩子覺得母親的愛是穩定而持久的;
母親情緒的穩定,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世界是安全的。
頭幾年的這些點點滴滴,讓孩子形成了一種基本的安全的感覺:我是好的,他人也是好的,這個世界總體是安全的。
那如果母親總是突然的離開;如果孩子呼喚媽媽,她總是不回應;如果她總是在會失控的時候恐嚇要拋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有一種擔心:隨時會被媽媽拋棄。
要知道,對于一個小嬰兒而言,被媽媽拋棄,那幾乎是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
曾經接待過一個5歲的女孩。
媽媽帶她來問題是這孩子太粘人了,整天纏著媽媽,也不愿意去上學。她一眼見不到媽媽就哭,甚至媽媽上廁所她都要跟著。問起孩子的成長經歷,發現媽媽之前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會把她丟在外婆家一段時間。
這個小女孩的擔憂是如果不跟媽媽在一起,媽媽就有可能會拋下她。她的生活的重心就確保媽媽不會離開她。幼兒園,朋友,游樂對她而言都是次要的。
這樣長大的孩子,對親密關系就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一些值得懷疑的蛛絲馬跡都可能夠激發嬰幼兒期的體驗,就是在跟母親關系中的那種不確定性,隨時被拋棄的恐懼。
雖然此時已經是成年人,能夠獨立生活,即使遭到背叛拋棄已經不會引發生存的危機。
嫉妒與女性身份認同
另外,你提到“總是擔心他是不是跟別的女人有曖昧”,這里可能還會涉及到另外一個主題:三人關系中的競爭。
當一個人總是擔心伴侶是不是有別的女人,她潛意識里是在想象是不是有另一個女人比我更好更有魅力,她擁有我所沒有的東西?
他為什麼會愛上那個女人呢?更直接地說,她的疑問是“她有什麼是我所沒有的嗎?” 。
這樣的疑問是對女性身份的一個不確定。
從小女孩到成為一個女人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復雜的心理轉化過程,并不是自然長大就會成為一個女人。
不管男孩女孩,在生命之初都會和母親形成一種愛的依戀關系。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小女孩會愛上父親,會希望以后能嫁給父親。
那麼這時,小孩女對母親的情感就比較矛盾:愛媽媽同時又會嫉妒媽媽。
如果母親對女兒情感是接納的,女兒會認同母親,希望從母親那里學習到如何成為一個女人。
同時如果爸爸對女兒一種恰當的態度,會讓小女孩對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自豪。
我的一個女性來訪說,她記憶最深的就是穿著爸爸買的一條花裙子,在他眼前轉呀跳呀。
那一刻覺得自己是最幸福最美麗的公主,爸爸欣賞的目光讓她變得鮮活明媚。
“她擁有某個我所沒有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吸引男人的!”,其實是在尋找一個答案:如何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女人。
當我們對自己的女性身份是確信的,即使他因為別的女人離開了,也并不會打擊到自己的存在感:他走是他的選擇,并不意味著我不好。
修復是可能的
成人親密關系中的困惑,其實是一個機會。
幫助我們去修復早年親子關系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會期待對方能夠理解我的內心,包容我的缺點,欣賞我的存在,珍惜疼愛我等等。
所有這些期待都是希望能夠回到那個愛容器里,重新孕育,變成一個更完整的自己。所以有些人終生都在尋尋覓覓,期望找到那個對的人。
另外一種就是在心理咨詢中去修復。
咨詢師就像是一個容器,給予情感的保持接納和理解。同時咨詢師還會提供一種思考的可能,幫助來訪在這種關系中重新出發。
更重要的,隨著時間推移,咨詢師和你之間也會形成某種相似的關系。
任何指導和建議,都比不過在一段被理解的關系中體驗與成長。
愿我的解讀能帶給你啟發,也愿有相似經歷的人找到內心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