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解夢佬 6 0

前面多篇文章里提到一個觀點: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當然,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心理學家們多年嘔心瀝血得出的結論。這幾天,我對此深有體會。特別是下雨下雪的冬日,

前面多篇文章里提到一個觀點: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當然,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心理學家們多年嘔心瀝血得出的結論。

這幾天,我對此深有體會。特別是下雨下雪的冬日,心里沒有往日那般冰冷,多了一些溫暖。

這得從我媽去小姨家玩的事情說起。這次她去的比較突然,跟小姨通好了電話就叫我買第二天的票。我知道,這不是她的本意,因為生意沒有往年那好經營,再加之歲月催人老,她不想休息也得停下腳步。但這對我來說,是開心和興奮的。一半原因是不用和她鬧別扭,另一半原因在于我終于不用在雨雪天氣里提心吊膽,避免沉重的內疚感一遍又一遍掐住我的咽喉,窒息難耐。

她外出玩耍的這幾天,我比平常要感到放松和舒暢,源自我和媽媽粘黏的關系里出現了一些空間,這個空間讓我獲得了暫時的安寧,不再因為她“對我好”而感到有壓力。

所以我才能真切體會到“禮物”帶給我的驚喜和興奮。

對于“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我想到以下幾點理由。

孩子不為自己的遠走高飛而感到內疚

當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都能照顧好自己,這給孩子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們能把自己照顧好,你不必擔心,你去擁抱你的人生吧。

現實生活中,做到這點的父母少之又少,更多的父母是心口不一。嘴巴上告訴孩子過好自己的人生,實際上心里卻不希望孩子離開自己,沒辦法面對被拋棄的痛苦。于是,在心理扭曲的作用下,身體就會出現問題,意識上不想讓自己生病,但潛意識卻極其渴望這份病痛,通過讓孩子感到內疚而令其回到身邊,滿足理想化的渴望。

但這一切對孩子來說,過于殘酷。他可能一生都難以逃脫出來。

父母擁有屬于自己的生活

就能明白孩子的渴望

對于父母這個身份,我覺得很多人對其有些誤解。認為父母就是該和孩子綁在一起,沒辦法有自己的生活。

但我想說的是,你們的沒辦法里有沒有利用孩子來逃避自己的關系的嫌疑?有沒有借著孩子來填補你們心中那份未被滿足的遺憾?有沒有拿孩子當做你們宣泄情緒的垃圾桶?…是不是你們不幸的人生需要別人來承擔?

不是的,沒有人能為誰來承擔人生,這會是一場極刑,誰都拯救不了誰,唯獨自己。

因此,只有父母能面對自己的生活,能解決好自己的關系,就能享受到關系的滋養,享受不被關系控制的輕松暢快。

此時的你們也就會明白孩子和你們一樣,他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也會需要有人能陪伴他走過人生旅程,無憂無慮地體驗生命的美好,而這一切前提都建立在你們是否真的愿意這麼做。

父母之間良好的親密關系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一般成績優異的女孩長大后找的對象都不怎麼樣。

女孩們的父母感到奇怪,這是什麼?

答案之一是,父母們沒教會女兒什麼是愛。一個經常發生爭吵的家庭,女孩必定不會知道親密關系除了使人痛苦,還能讓人感到幸福。當這個女孩長大后,她也需要親密關系,但只要有人說幾句好聽的話、夸獎她的話,她就會覺得戀愛是這般美妙與夢幻,并傻傻地以為這就是愛,相信眼前這個人能給她幸福。

她可能不會知道,愛不僅需要甜言蜜語,愛還是一種能力和信念,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獲得。而這些知識與經驗本應由她的父母來教授,不幸的是她的父母自顧不暇,失去良機。

所以,父母之間的濃情蜜意才是教育孩子什麼是愛的最好范本。當父母能真正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孩子才能從父母那里學到關于愛的經驗,才會謀劃自己的親密關系。

這便是榜樣的作用。

當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心理學意義上的存在時

家庭關系會錯位

例如,有些父母內心殘留著對自己父母的恨意,而這份恨意又無法報復回去,就發泄在了孩子身上。

這類父母并沒有把孩子當做心理學意義上的存在,也就是沒有把孩子看作一個有獨立思想與人格、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只是當成一個承受他們抱怨指責的工具。此時的孩子便成了“父母的父母”,把孩子父母化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

當父母中的某一方長期與孩子“糾纏”在一起時,她便會將夫妻關系中另一方主動推開,空缺的位置便由孩子補上。家庭關系序位亂了,帶來的后果可想而知。

很多父母沒辦擁有自己的生活,在于他們自己內心世界有許多恐懼和擔憂,而這些情緒又被長期掩埋在心底,輕易察覺不到。所以,他們是控制和傷害孩子的施虐者,同時他們也是受害者,一個千瘡百孔的心靈令他們不知所措,只有不斷地、拼命地從外界找東西來填補。

面對這個部分,父母需要做的是主動承擔起責任,解決自身問題,讓它不再成為你們的困擾,那也就不再是孩子的枷鎖,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