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因為一些不愉快產生一些負面情緒,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關于,如何消除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危害。大家一起和小編來了解下吧。負面情緒的產生1、壓力:一方面,壓力產生于一些我們不
常常有人因為一些不愉快產生一些負面情緒,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關于,如何消除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危害。大家一起和小編來了解下吧。
負面情緒的產生
1、壓力:
一方面,壓力產生于一些我們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中。譬如你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但擔任著班長職務,那麼你迫于班長職務就不得不去與人接觸,從而產生壓力。另一方面,壓力產生于我們追求完美的個性。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完美,那麼當現實條件無法實現自己心中想要的那種完美,而自己又不得不去做的時候;或者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做到心中完美的那種狀態的時候壓力就產生了。
2、不幸:
幸福的人都有相同的幸福,不幸的人各有不同的不幸。不幸使人沮喪、失落、憤怒、抱怨、難受、痛苦。試想,如果父母病逝了,有誰還能笑得出來呢?不幸不需要多解釋,大家都知道這是負面情緒的產生的一種原因。
3、價值觀標準偏差:
這是一種大家前所未聞的原因,正是由于價值觀標準的偏差導致了心理落差的產生,進而導致了我們經常性、反復出現負面情緒。
如果一個人經常覺得不快樂,或者給人一種性格乖戾,反復無常的印象的話,則往往因為這個人的價值觀標準的偏差。正如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不幸和壓力也不會每天都降臨到同一個人頭上,因此用不幸和壓力來解釋經常性、反復出現的負面情緒毫無根據和道理。
如何消除負面情緒
1、愉悅法:
努力增加積極情緒以抵消消極情緒。比如多交朋友、多參加社交活動,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快樂,學會辯證思想,從容對待挫折與失敗等。
2、松弛法:
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十分煩惱的時候,應該迅速離開現場,進行深呼吸,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訓練,甚至還可以進行放松訓練,這樣就可以逐漸使全身放松,摒除內心的一切雜念。
3、心閑法:
有一句詩這樣說:“眼底無私天自高”,一個人只要有閑心、閑意、親情等,就可以消除身心疲勞,克服心態障礙,保持健康狀態。
4、幽默法:
幽默是避免人際沖突、緩解緊張的靈丹妙藥。生活中要保持多笑勿愁,經常“幽上一默”,既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也可使自己心境坦然。
5、轉移法: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過做另一件事來轉移注意力,如有意識地去聽音樂、看電影等,這是積極地接受另一個刺激,即轉移大腦興奮灶的好方法。
6、放松法:
心情不佳時,可通過循序漸進、自上而下地放松全身,或通過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進入放松狀態。然后面帶微笑,拋開眼前不愉快的事不去想,而去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愉快情境,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負面情緒的危害有哪些
1、傷腦:生氣時腦細胞會工作紊亂,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并直接作用于心臟和血管上。生氣會加快腦細胞衰老,減弱大腦功能,而且大量血液涌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甚至會導致腦溢血。這時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氣最少,對腦細胞不亞于毒藥,憤怒時的思維混亂就是大腦缺氧的明證。所以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
2、傷神:由于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無精打采。極易進入亞健康狀態。
3、傷膚:當人生氣時血液大量涌向面部,這時的血液中氧氣少、毒素增多。而毒素會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癥,產生色斑、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等皮膚問題。
4、傷心:會引發心跳加快,心臟收縮力增強,血壓升高,血液變黏稠。大量的血液沖向大腦和面部,會使供應心臟本身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臟為了足夠的氧供應只好加倍工作,一通亂蹦,于是心跳更加不規律,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也就更致命。
5、傷內分泌:生氣令內分泌系統紊亂,使甲狀腺分泌的激素過多。甲狀腺是身體中參與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當你感覺到熱血沸騰的時候就是甲狀腺受到刺激了,久之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
6、損傷免疫系統L一旦生氣時,大腦會命令身體制造一種由膽固醇轉化而來的“皮質固醇”。“皮質固醇”是一種壓力蛋白,如果在身體內積累過多,就會阻撓免疫細胞的運作,讓身體的抵抗力下降,甚至會讓免疫系統昏了頭去攻擊身體的正常細胞。
7、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8、傷肝:人處于氣憤愁悶狀態時,可致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還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從而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增加。
9、傷胃:氣憤之際,血液上沖,使胃腸中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食欲變差,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引起胃潰瘍。
10、傷腎: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對修行者來講,負面情緒對修行者的危害更大,對修行者是一種最主要的阻礙,修行的目的就是修改個人的行為意識、就是為了“斷惑”(惑,即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