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下“婆婆不親 的成見與預期你我在生活中一定聽到不少這樣的話:婆婆沒有血緣關系,再好也是不親的,她不會象你媽那樣對你好。我們在未與婆婆親近前就會預期
1、 放下“婆婆不親”的成見與預期
你我在生活中一定聽到不少這樣的話:婆婆沒有血緣關系,再好也是不親的,她不會象你媽那樣對你好。我們在未與婆婆親近前就會預期她不好,因此在相處中,自己必定也會不全心投入,會不真誠,對方也能從我們的舉止間,感受我們的態度,她也對我們好不起來,因此就應驗了“婆婆不親”的預期,這叫“自我預言的實現”,心想事成。放下這些成見,相處起來,少了這層隔閡,也就容易貼近了。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當成她的女兒來與她相處,她將也必定當我們是女兒來對待。
2、 情緒自主
人與人相處,總會有分歧、有矛盾的時候,自然也會產生一些情緒,尤其是負性的情緒。此時就需要我們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了解“情緒的產生,關鍵在于你對發生的事件的解釋,而不是事件本身”。對于這點,我想很多朋友都有體會,兩個考同樣分數的學生,他們的心情會不同,就因為你們對分數的評價不同,感受就不同了。同一樣事情,如發生在“與媽媽”和“與婆婆”之間,我們的解釋也可能會不同。因此,當你覺得婆婆的行為讓你有了負性情緒(比如生氣、委屈、憤怒)的時候,你得想想,你是怎麼解釋她的行為的呢,是否合理呢?
3、 責任分明
與婆婆一起住的朋友,或者一起帶小孩的朋友,一定會有對一件事情,有不同做法和習慣、而引起抵觸的經驗。此時,需要學會“責任分明”,這件事情,是誰在主導,就由誰負責,另一個人不指手畫腳,評頭論足,就算有了不良后果,也由負責的人承擔。如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可在事后與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