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媳婦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來者 ,一開始必然難以融進大家庭的體系。婆媳關系,這個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
傳統上,媳婦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來者”,一開始必然難以融進大家庭的體系。
婆媳關系,這個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系,卻忽視了本質——這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系。 并且,這個三角關系的核心是兒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婦。從這個角度看,婆媳關系是一個再糟糕不過的詞語,因為這給了兒子一個借口,讓他從容地說,這是兩個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實際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他袖手旁觀,那麼所謂的婆媳關系是很難處好的。
這個三角關系,看上去是中國傳統的大家庭觀念所導致的結果。因為大家庭觀念,我們習慣上在結婚后,把男方的老人接來一起生活。這樣一來,媳婦和兒子的這個新家庭,就和原來的大家庭攪在一起,從而很容易出問題。
因為,傳統上,媳婦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來者”,一開始必然難以融進大家庭的體系。但是,現在的家庭中,媳婦和兒子差不多是同等重要,她一樣要承擔經濟壓力,一樣要去外面奔波,而且一樣擁有很多的資源,她必然認為,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認為,這是自己的家,并忍不住要在這個家中做主,就勢必會起沖突。假若兒子上了“婆媳關系”這個詞語的當,而不積極調解,那麼這個家庭很容易支離破碎。
不過,問題的實質還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反過來說是戀子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是奧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國內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更嚴重。
因為,傳統中國家庭是失衡的,親子關系是核心,夫妻關系是配角。在這種模式下,母子關系幾乎必然重于夫妻關系。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媽媽而言,兒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
這樣一來,兒子一旦結婚,就意味著做媽媽的將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這種巨大的喪失恐怕沒誰愿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開一場和兒媳的爭奪戰。
切記:婆媳關系是一個謊言,三角關系才是真相,而作為三角關系核心的兒子,是調解婆媳關系的最佳人選,假若他不想讓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當負起責任來,積極地去調解母親和妻子的關系,而不是逃避。
如果你是長輩,則請記住“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