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與美式的婆媳相處有什麼區別?

解夢佬 3 0

幾天來一直為一位網友兼姐妹的經歷而不能釋懷,她原來不是中國北方人,只因嫁了一個北方人,來到北方這個城市,但是婆婆過于嚴厲,兒子愚孝,她說:結婚前去他家一次被趕了出來,結婚時三綱五常

幾天來一直為一位網友兼姐妹的經歷而不能釋懷,她原來不是中國北方人,只因嫁了一個北方人,來到北方這個城市,但是婆婆過于嚴厲,兒子愚孝,她說:結婚前去他家一次被趕了出來,結婚時三綱五常地上課,規定“不許女方父母來住”,不許動他半點家產,婚后第二天被他姐因為一點小事罵哭,婚后的心理冷戰和家庭戰爭經常發生,對于一個初婚的女孩來說,實在有些不公平。還有一個廣東案例,因為婚后生了女兒,婆婆從未給過好臉色,聯合兒子竟然將媳婦和小女孩,趕出家門,逼迫離婚,馬上再找未婚女孩生兒子,雖然故事有些悲哀,但是卻是事實。

其實,我親歷過,看到的,聽到的,大多數的中國式婆媳關系,都好像是天敵,自古以來,和諧很少,吵鬧居多,誰都希望婆媳關系像“還珠格格”中紫薇和婆婆那樣的和諧,但是事實遠沒有這麼浪漫。網上有云:這對天敵的形成,是因為她們愛的都是一個人,爭奪的是同一個人的愛。這種愛,不能分享,不能謙讓,雙方都想獨占,因此,她們總是企圖想打到對方,征服對方,采用的手段,明里暗里,軟的硬的,目的就是一個,要讓她們共同愛的那個人,把情感和立場都偏向自己這一邊。

于是婆婆抱怨:養兒防老,難不成是為別人養的兒子?從小為他付出這麼多,長大就應該孝敬回報,于是沒事裝病,無病呻吟,兒子一回來好像春天也來了。富有的婆婆數落窮媳婦沒錢,不富有的婆婆嫌棄有錢的媳婦浪費。

于是媳婦抱怨:找了老公,但是從來沒有享受到媳婦應該得到寵愛,為這場婚姻付出這麼多,難道我天生就是為別人付出的?老公回來,家人也來了,于是“世界大戰”就沒有休止的時候。

于是現實中,兒子為了“奇葩婆婆”不再生氣,兩年來從來未和媳婦一起散步、獨處,“奇葩媳婦”難以忍受家庭的冷戰氣氛,父母的干涉使“戰爭”升級,類似此類的“網事”層出不窮,甚至掀桌子、打盤子這類事情時而發生。年輕人對于老人是應該尊敬,應該理解,但是老人如果沒有收納之心,剝奪年輕人的隱私權,干涉年輕人的日常生活,雙方視優點而不顧,專挑毛病,站在中間受夾板氣的兒子,再沒有能力處理家庭矛盾,這個日子就更加雪上加霜了,縱有家庭關系藝術和極高的處事能力,還是“剪不斷、理還亂”。吵來吵去,彼此沒有把彼此當做自家人。

在美國生活這幾年,見過很多美國家庭中的婆媳關系,與國內的“婆媳大戰”截然發差,大家開心得感動,也許存在不和諧的,但是我至今沒有看到。美國家庭中,老人為兒女帶孩子的家庭,不占少數,但是為何能和睦相處?疏遠是地理距離,但是心理確實是自家人。除了男尊女卑以外的思維原因,主要還有以下幾點吧:

原因之一:美國的婆婆們不會將兒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

美國沒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他們眼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于兒女是愛、是義務,當他們長大后,有他們獨立的愛情,和尊敬的父母之愛,是兩回事,至于娶誰為媳婦,只要不是條件外的壞女人(比如有些白人家庭不允許娶黑人妻子,不允許娶有過犯罪記錄的女人),就是祝福兒子,有能力來看望,是他們的事,沒有能力看望,也無所謂,父母教育兒女,學會尊敬每一個人,包括父母,愛人、兄弟姐妹,這是責任。事實上,美國的感恩節、圣誕節、新年、情人節、母親節、父親家,作為晚輩在世間允許的情況下,都開車回去看望父母,享受大家庭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原因之二:男女平等,媳婦從來不會“低人一等備受壓抑”。

美國社會男女平等,女生的地位在社會上更加突出,我接觸的美國主流社會的家庭中,家庭中更加寵愛女孩,女孩在家里是天使,享受到爺爺奶奶、父母、兄弟姐妹的愛,使他們快樂成長,當然長大后,不可能去給誰家做“小媳婦”,也根本沒有“小媳婦”的位置。任何家庭的兒子,都會娶妻生子,從來沒有見過哪位媳婦受到婆家的壓抑,至于生兒、生女或者不生,完全是年輕人自己的事,作為長輩可以建議、可以祝福、但是不能強迫。

原因之三:老人和年輕人分居,距離產生美。

在美國當兒女結婚后,多數是離開父母,要麼房、要麼租房,父母來看望當尊貴的客人,兒女看望父母也是尊貴的客人,短住可以,如果長期居住,老人和年輕人都不開心,彼此都需要獨立的空間,經常給父母打打電話,讓對方知道掛念彼此,暖流在心間。即便是80多歲以上的老人,身體一直硬朗地可以開車,可以自由去購物,他們更愿意享受他們自己的居住空間。

原因之四,老人沒有危機感。

健全的社會福利,使每一位老人“老有所依”,一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當終老時,可以作為資產分給晚輩,可以一份不給,捐助教會等機構,自己去老年公寓,去養老院,有很多老年的伙伴,為什麼一定要和年輕人住在一起?當然這個親情兩回事,獨立得更加可愛。一旦身體不適,兒女過去看望,他們還一口一句Thank you 地感謝上帝。

在美國婆婆眼里,兒子娶了誰,那是自愿,就是家里人,每逢圣誕節時,婆婆們都會為晚輩準備禮物,其實作為晚輩也需要為老人準備禮物,即便是有些不和諧,表面肯定是客氣的。作為媳婦也會欣然開朗,會想:“我嫁的是這個男人,又不是老人,表面尊重一下啦”,這是禮儀——久而久之,哪里來的矛盾呢?

其實,從我們個體來說,婆婆就是母親,雖然從小沒有養育過我們,但是她養育了優秀的兒子,做了自己的丈夫,讓兒子有一位好奶奶,如果用對待母親一樣善待婆婆,婆婆會感動回饋更多。開心善待每一位家人,所謂“無欲則剛”,婆婆愛兒子,自然少不了給予我們的,婆婆給予多少,幫助我們多少,都需要感恩,盡自己的禮節和能力去尊敬婆婆,在婆婆面前給足老公的面子,或者裝裝傻,讓婆婆放心,有個“中國好媳婦”照顧她兒子,事實上,誰照顧誰,還不一定呢?

曾經作為企業家的婆婆,為我們付出很多,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甚至我的婆婆開車培訓我考駕照,把我視為“中國娃娃”、“中國女兒”,幫助我照顧兒子,不遠開車兩個半小時,來觀看我的舞蹈演出,教我學習化妝,支持我們參加亞裔文化節、國際文化節,這些點滴我都記在心里,感謝婆婆!感謝“老虎”!兒子有一次突發奇想說:“媽媽以后我長大娶老婆,一定要去一個像你一樣對待奶奶的好女人,待你很好的老婆—-” 孩子說話未必靠譜,但是孩子一定感受到這種“和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