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讀婆媳關系

解夢佬 4 0

在婆媳關系中,為何婆婆總是處于“厲害 的一方,對媳婦不假辭色呢?專家認為,這一現象反而是由于健康的母子關系所導致的,這種說法有沒有依據呢?看來,如何處理婆媳

在婆媳關系中,為何婆婆總是處于“厲害”的一方,對媳婦不假辭色呢?專家認為,這一現象反而是由于健康的母子關系所導致的,這種說法有沒有依據呢?看來,如何處理婆媳關系,還要對婆婆的心態有所掌握,才能拿捏好婆媳之間的那層關系。

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婆婆有這樣的心理定勢?認為兒子結婚便離母親遠了,如同失去了愛子般的痛苦?影響“婆媳關系”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從心理的角度看,“健康的母子關系”是導致“婆媳關系”問題的關鍵。

如果依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健康的母子關系要經歷“二次分離”。第一次分離是“孩子的分娩”。女人最感到幸福的時候是知道懷孕的那一刻,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讓女人經歷里從女孩到女人的轉化過程。孩子在母親的肚子里時和母親是完整如一的,在孩子生產到人間并逐步由生理的發育到心理的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漸次的萌芽、增長,并出現兩次“反叛期”。這是母親和孩子的“第一次分離”。“第一次分離”的結果是孩子由純然的對母親的依賴到自己獨立的探索世界,盡可能的擺脫母親的干預而獨立自主。

第一次分離如果成功的話,對母親和孩子都是雙贏的:母親除了對孩子盡必要的照顧之責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的追尋自己的情感、事業及成長;孩子則可以自由的發展自己。假若,“第一次分離”不成功,就會導致母子的“情感依戀”及“互賴”的現象。

尤其是母親本人的心理不成熟或情感遭受挫折,如離婚單親、老公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親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著孩子的每個動向。這樣的母親情感失衡,過多的“愛”孩子,從而對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壓力和期許。孩子也回很痛苦,面對一個“完美的”、“嚴厲的”母親,也容易發展出“依戀型人格”或“畏縮型人格”——躺在母親的懷里不想長大或長不大。

“第一次分離”為孩子的“第二次分離”——結婚成家埋下了伏筆。如果說第一次的分離不成功,孩子結婚后(從戀愛開始),母親便有被孩子遺棄的感覺,孩子也會產生“新婚焦慮癥”——不適應婚姻生活,甚至在潛意識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媽媽的感覺”。

這是很危險的信號!母親想回到從前兒子只對她一人依戀的局面,而現實不許可,母親的行為出現“退化現象”——情緒多變、敏感、脆弱等。其實,母親“行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兒子的關注”!

可見,在如何處理婆媳關系的問題中,兒子的作用至關重要,這不僅僅媳婦和婆婆的問題,更是一個“三角關系”。把握好母親對兒子的依戀和包容心,在處理婆媳關系時,兒子也適當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好“仲裁人”,讓自己的家庭保持溫馨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