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第一章:真誠的微笑第二章:利他的價值觀第三章:寬容大度利健康第四章:自信的魔力第五章:尊重的效應生活中,做一個行為文明的人,這樣對它的健康是非常好的,為什麼這樣說
目錄:
第一章:真誠的微笑
第二章:利他的價值觀
第三章:寬容大度利健康
第四章:自信的魔力
第五章:尊重的效應
生活中,做一個行為文明的人,這樣對它的健康是非常好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小編做了詳細的解答,趕快跟著小編一起到下文看看吧。
真誠的微笑
人類的文明與人類的健康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現代健康理論與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現代人的身心健康不但與文明行為緊密相關,而且是相輔相成、互促互益的,尤其是在人的內在心理、精神和生理上更為突出。
真誠微笑的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最近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的馬克·D和哈佛大學的一些心理專家對人腦進行了一項綜合研究,他們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對來自外界的威脅表現得最為敏感,它會立刻做出反應,心理醫生把這種反應叫自我警戒反應。實際上這種心理對健康是有害的,而人在這方面最為明顯。解除這種心理的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笑口常開。
哈佛大學的布勞頓博士和瓦爾哈拉博士對笑作了如下的定義:真誠之笑是一種緩解緊張,進入一種美妙狀態的客觀存在。但這種笑必須是出自自然的、真誠的。那麼什麼是最真的笑呢?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克里斯·柯賓通過調查發現,人類共有18種笑,其中只有一種是最真的,其他17種只能說是笑臉而一個笑。美國人形象地把這些笑比喻成“后爹般的笑”,也就是說這些笑都是最不真的,因為真誠的笑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感情。如果是真笑,那麼無論是對于笑者還是對于他人,都會令其產生一份神奇的效果。對于笑者本身,從生理角度上講,可以使臉部的許多肌肉得到自然的舒展,特別是顴肌、頰肌、眼輪肌都會進行一次恰如其分的運動。
柯賓奉勸大家不妨多笑笑,開心地笑,別懷著某種目的,因為由內心真誠從嘴角流出來的笑和擠出來的笑是不一樣的。
利他的價值觀
最早提出“利他主義有益健康”這一結論的美國密執安大學調研中心的流行病學家布萊德·阿姆斯壯和他的同事們,對該州的2700多人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目的是考察社會關系對死亡率的影響。他們發現,很多與社會接觸多、經常和別人在一起的人,其所具有的活潑開朗性格,有助于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特別是對病人,對男人,效果尤為明顯。恰恰相反,那些單身、孤獨、寂寞,缺少社會交往,避開集體活動,不愿幫助他人的人,其死亡率要高出兩倍半。
該科研小組進一步研究發現,利他主義對人的免疫系統大有裨益。因為人的心情和大腦機制、免疫系統是緊密相關的。阿姆斯壯指出:由于神經路徑把腦部與骨髓及脾臟連接起來,從而使腦部產生的有助于免疫力提高的化學物質神經肽對白血球起調節作用。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夫·凱萊赫曾進行過一次引人注目的試驗。他們給學生放映了一部電影,介紹利他主義的代表人物德蘭修女在印度為貧病民眾忘我服務的動人經歷,接著對學生的唾液進行淺析,發現有助于與呼吸道傳染病菌作斗爭的抗體——A種免疫球蛋白含量有所增加,說明增強了免疫能力。
為此,心理學家鼓勵人們廣泛交際,樂于為別人做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愛德恩·摩西博士甚至要求兩個彼此討厭的病人去給對方洗衣服,走出自私自利的狹小的精神空間,有助他們恢復健康。
寬容大度利健康
佛家典云:釋迦牟尼佛功德圓滿,有人卻妒性大發當面惡意中傷他。佛祖笑而不語。待那人罵完后,佛問:“假如有人送你東西,你不愿意要怎麼辦?”答:“當然是歸還了。”佛說:“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慚而退。佛之大度,令人欽敬,于是有了“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說法。
據此,心理學家史蒂夫·凱萊赫認為:其實,寬容是一個人良好心理的外殼,精神文明的顯露。它往往折射人的處世經驗,身心健康,待人藝來,良好涵養,也是把自己視線集中在完美自身的精神結構和心理素質上的一種文明行為。
穿梭于茫茫人海之中,面對別人的小小過失,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話語,便傳達出自己的包涵和諒解,這就是寬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使別人不理解,或不被人信任,此時不要苛求別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就是寬容。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同時,這也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一種奇妙效應。凱萊赫指出:對于寬恕者的本身,從心理角度上講,可以使其心理得到自然的舒展,特別是對于心臟病,性格孤僻、心情抑郁的病人,這是丟掉思想包袱,心情豁然開朗的良方。
自信的魔力
客觀上講,自信從未移動過一座大山,但是它能產生某些魔力般的健康效果。看看美國中年婦女奧普拉·溫弗瑞的例子吧。2011年10月,當她在布魯斯的礦泉水里沐浴前,她已經癱瘓了24年;然而最終,她對于礦泉水能夠治愈癱瘓的無比自信最終恢復了她的行動能力。還有這樣的神奇例子:近年來在俄羅斯政府提高全國婦女生育能力的鼓勵中,一些停經女性錯誤地堅信自己已經懷孕,結果她們的腹部真的鼓了起來,并且開始泌乳。同樣神秘的事件還有現年50歲的加拿大婦女鮑瑞爾· 羅曼在12年前罹患多發性硬化癥,臥床不起。不過,渴望擺脫病床的薩米就是不服輸,她自信地選擇了雙杠輔助鍛煉。出人意料的是,堅持鍛煉了一年半后,她奇跡般地站立起來行走了。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夫·凱萊赫一直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自信,不論是對上帝、藥物,還是對別的什麼事物的自我信念,都會輕微轉變我們生理與情緒的健康狀態。凱萊赫在研究中發現,正如感到開心會在大腦中產生化學變化一樣,擁有某種自信也會導致類似的變化。他指出,制約信念的神經遞質與制約情緒的神經遞質相同。這些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和5-羥色胺。例如,凱萊赫發現一種名為VMAT2的基因變種,直接與巨大的熱情有關聯。VMAT2似乎制約著大腦中一元胺的流動,一元胺是一種包含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
凱萊赫認為,也許自信既是理性的過程,又是情緒化的過程。對于信念的認識目前雖然十分模糊,但是,對信念生物學基礎的研究至少證明它是真實的:它確實能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某種可檢測的物理效應。更具啟發性的是,這些效應具有影響生理與心理最終結果的潛力。這甚至能在某種程度上解釋自信心在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目標時所發揮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具有自身能力特性的自信和具有社會功能特性的信念這類文明行為,那麼自信與信念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成為對社會價值與自我實現的一種預言——難怪人們總是如此急切如此頻繁地首先愿意相信。
尊重的效應
相傳塞浦路斯國有位叫皮克馬利翁的王子。他用全部心血和感情雕刻了美好的形象。雕成后每天捧于手中,用深情熾熱的目光注視她,尊重她。有一天,這個美女竟然成為活人。
“在‘尊重’的文明行為中,”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愛德恩·摩西博士說:“該故事揭示了尊重、信賴和熱愛的‘人際期待’效應,也由此反映了‘尊重’這種文明具有出人意料的‘生命進化’現象。于是,這種‘人際期待’與‘生命進化’現象被譽之為‘皮克馬利翁效應’。”
眾所周知,尊重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文明行為,它可分為自尊和他尊。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自尊是他尊的前提條件,他尊又能激起更強烈的自尊。
摩西博士指出,一般的人在評價自己時,通常是憑借別人對自己的反映做出自我判斷的。個人行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的知覺影響。當周圍人對自己表示尊重和熱愛,有較好的期待時,人們自尊心提高,會做出相應的努力適應這種“人際期待”,這便是人們更強烈自尊的表現。它還可以通過適當地約束自我,引導我們走向更崇高、更美好的境界。
摩西博士的相關研究表明:敵視、仇恨他人的心理容易造成冠狀動脈梗塞,使心臟病人病情加重。敵視的程度越大,危險性也就越大。這是什麼理由呢?原來,人們在尊重他人時,同時也是尊重自己,這種尊重對人的健康和感情生活都十分重要。一般說來,尊重他人有如蹺蹺板那樣有起有落。人尊重他人時血壓會上升,被尊重時血壓則會下降,這樣便取得了平衡。但是那些心懷敵意的人,不愿洗耳恭聽,只等著有機會反駁或立即反駁,時時戒備,處處設防,血壓總是高而不降,以至有少數人當場倒斃。“氣死人”的事確實存在。
另外,現代心理醫學的最新研究也指出:自尊與接受他尊這種溫暖的感覺與腦部的內啡肽并存,這是一種身心健康的天然滋補劑。
總結:看完以上這些,小編想說的是,為了您的身心健康,讓我們的行為都文明起來吧,這樣身體健康,生活快樂哦。(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號:2012/03,作者:杜生梅,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