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心理 隔代撫養后被扭曲的依戀關系

解夢佬 6 0

目錄:第一章:關注孩子心理 隔代撫養后被扭曲的依戀關系第二章:寶寶依戀心理的形成第三章:關注離異子女的心理健康當今社會中,離異的父母實在是太多了,這給許多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不

目錄:

第一章:關注孩子心理 隔代撫養后被扭曲的依戀關系

第二章:寶寶依戀心理的形成

第三章:關注離異子女的心理健康

當今社會中,離異的父母實在是太多了,這給許多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導致寶寶心理出現不健康。下面這篇文章,講述了離異家庭之后,孩子被隔代撫養產生的不健康心理案例,趕快去看看吧。

關注孩子心理 隔代撫養后被扭曲的依戀關系

龍龍的媽媽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身著清新淡雅的服飾,佩戴優雅精致的首飾,言談舉止間流露出知性大度之美。然而談到自己年僅十歲的兒子時,卻忍不住地潸然淚下。

龍龍的媽媽告訴我從今年四月份開始,龍龍的表現有些異常,情緒不穩定,愛亂發脾氣,稍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向媽媽及家人大發雷霆,出口粗話,甚至動手打媽媽。尤其是上網玩游戲在興頭上的時候,只要媽媽打斷他,讓他去吃飯或做作業就會表現得特別焦躁,撲到媽媽懷里又哭又鬧,還不停地說媽媽是壞人。龍龍還有一個妹妹,是在龍龍三歲的時候出生的,龍龍為此很不開心,也不喜歡和妹妹一起玩,還會經常欺負妹妹,生氣的時候就會對媽媽說:“媽媽,你對不起我,你做的最大的錯事就是生妹妹出來!”每當這時,龍龍的媽媽也很傷心,很難過。看到她欲言又止的痛苦,我猜想這個家庭一定經歷過一些復雜而不幸的變故,只是第一次咨詢沒那麼容易建立足夠的信任使龍龍的母親能向我和盤托出,于是我建議龍龍的媽媽下次帶龍龍一起來咨詢。

龍龍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調皮和無理取鬧,相反他很配合地坐進了咨詢室的沙發上,雖然不主動說話,但是問他問題時還是會應答。當我問到龍龍平時喜歡做什麼時,他告訴我他喜歡看武俠片,喜歡打游戲,但是晚上就會經常做噩夢,很可怕的妖魔鬼怪都會出現在夢中,有時候大聲驚叫,甚至會被嚇醒。

龍龍描述了他在夢中反復多次夢到過的類似于鬼的東西:青面獠牙,面目猙獰,還吐著紅舌頭;有時候還會夢到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像一個魔盒,黑白相間,一開一合,像要吞噬掉自己,年紀尚小的龍龍居然會把它定義為“癌”!龍龍的媽媽反映龍龍做夢驚醒的時間大都是在半夜他們熟睡時。

一般來說,兒童做噩夢的次數要比成年人多,這一方面是因為兒童分不清現實與想象,所以更容易害怕。他會擔心真的床底下會有一頭怪獸來吃了自己或有一個可怕的妖魔鬼怪加害自己。再有一方面兒童擔心的事情比較多,最最擔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怕父母不再愛他們了,這對兒童來說是無比恐懼的。而龍龍的噩夢恰恰反應了龍龍內心中充滿了恐懼與擔憂,他懼怕與爸爸媽媽分離,懼怕爸爸媽媽不愛他了,懼怕爸爸媽媽要拋棄他了!

當我把龍龍的夢澄清給他和媽媽聽時,我注意到龍龍的媽媽眼圈有些紅了,沉默片刻后,龍龍反而說話了:你為什麼要妹妹不要我?!

原來龍龍的媽媽在龍龍剛出生不到一歲的時候就離婚了,為了不給龍龍留下陰影,龍龍的媽媽和現在身處新加坡的丈夫很快就結婚了,并且在龍龍三歲時在新加坡生下了妹妹。那時為了照顧妹妹,龍龍的媽媽留在新加坡一段時間,直到龍龍七歲的時候才帶妹妹回到蘇州居住。這期間都是龍龍的外婆外公在照料龍龍,媽媽和繼父偶爾會回來看望龍龍。但是聚少離多,繼父與龍龍的關系并不是十分親近,加之繼父是一位事業非常成功的企業家,畢業于名牌大學,在海外留學數年,各方面都表現極為優秀、所以他對龍龍的要求甚高,規定他必須考到全班前三名,對龍龍的關注點也只局限于學習成績方面,每次從新加坡回來只要聽說龍龍的學習成績下降了,就會言辭批評,甚至打罵龍龍,說他太不爭氣,一點都不像自己。龍龍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繼父親身的,只是覺得父親為什麼對自己總是這麼兇狠,這麼無情,從來不肯陪自己玩,從來不認同表揚自己。

外公外婆是隔代教育,總覺得虧欠孩子很多,很寵愛龍龍,他要什麼就絲毫不敢怠慢地竭力滿足,龍龍發脾氣的時候,外公外婆也是又哄又疼。連做作業的鉛筆都會幫龍龍削好,書包都要提前幫龍龍整理好。漸漸地,龍龍對父母開始疏遠了,不愿意見到繼父,不愿意和繼父說話。直到今年四月份的一天,龍龍無意間聽到了媽媽和外婆在說妹妹該上學了,怎樣能說服繼父的家人接納龍龍,也能帶龍龍去新加坡學習,如果實在不行的話也只能帶妹妹回去了,龍龍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無疑,這個秘密的知曉對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只有通過打游戲,看電視來轉移自己的痛苦,只有通過打媽媽、欺負妹妹,大呼小叫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只有通過做噩夢來緩解白天感受到得那些即將失去父母的疼愛與關心的恐懼。同時恰恰是因為他年紀太小,他也更希望用這些看起來非常不尊重父母非常不人道不合理的方式來吸引媽媽包括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注,渴望得到他們的愛與呵護,這些行為的產生恰恰都是無意識的。

縱觀龍龍的成長經歷,這一切又都緣于龍龍被破壞的依戀關系。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分為三種主要的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阻抗型、焦慮——回避型。其中,安全型的依戀占到65%—70%,這類兒童表現為母親在就有安全感,對外界有積極地反應;焦慮——阻抗型的依戀占到10%—15%,表現為既尋求與母親接觸,又反抗母親的愛撫,這類兒童并未建立起依戀安全感;焦慮——回避型的依戀占到20%,這類兒童表現為缺乏依戀,與母親未建立起親密的感情聯接。對于0-2歲處于嬰兒前期的兒童來說,建立母子關系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如何產生安全的依戀。因為只有這個階段兒童順利地與母親建立好了依戀關系,才能完成他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培養良好的希望品質的人格特征。一般來說,十二個月齡時的依戀類型到六歲時仍然存在。很顯然,在龍龍0-2歲的口欲期時與母親分離了,這個期間恰是兒童必須學習如何依賴、信任母親,并與之相處的關鍵時期。龍龍沒有充分完成其發展任務,他的依戀關系的建立也受到了破壞,母親矛盾地接受他又無奈地暫時拋棄與拒絕他、再次攔他入懷卻又無全力保護這一交替變換的母子關系,形成了他“焦慮——阻抗型”的依戀類型,其實際行動的表現就是情感孤立而淡漠、情緒暴躁而不穩,反應憤怒而抵抗,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充滿了敵意。

對孩子來說,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就會擁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孩子到了六個月大,就會意識到自己與父母彼此分離,這使他們感覺無助。他們知道,依靠父母提供物質資料,才能獲得生存,遭到遺棄就無異于死亡,所以害怕任何形式的遺棄。父母能讓孩子始終感到:“我們是愛你的,永遠不會丟棄你不管”;“爸爸媽媽當然會回來看你,我們會永遠陪伴在你的身邊”;“我們是不會忘記你的。”……當父母能以實際行動做到這些時,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時期,潛在的恐懼就會消失,人格的發展將會更為完善。

龍龍問題的出現并非過錯完全出現在他身上,只是母親發現他的表現給他們帶來了困惑,使得自己不知所措,才會來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所以他們尋求幫助的出發點是滿足自己的需求,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改變和成長。事實上,龍龍的父母并未在龍龍身上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而是把龍龍完全交給了外公外婆來教育管束。尤其是孩子長期處于缺乏父親關心、疼愛、本身就會對父親有些排斥,加上父親總是對自己管教嚴厲,對其認同和表揚甚少,在龍龍4~7歲的俄狄浦斯期并未能與父親建立好親密的關系,一直生活在女性比較多的家庭中,缺少正面的強大男性角色的模仿,自我效能感也會比較低。所以,父親首先要從心理上接納龍龍,愛護龍龍,關心龍龍,肯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龍龍學習,陪伴龍龍游戲;不要總是聚焦于龍龍的學習成績,在學習之外龍龍還有很多很多值得父親去培養去關注的地方,對他一點一滴的進步能給與言語上和行動上的鼓勵,繼而能讓父親的家人也從情感上接納龍龍,愿意和他一起生活。

對于龍龍的母親來說,倘若再一次地離開龍龍,則會讓龍龍又一次面對分離焦慮,那種痛苦對一個已經懂事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受煎熬的。一歲時的分離已經破壞了龍龍自然健康的依戀關系,十歲時的分離將會對龍龍是更大的一個考驗,這極有可能會影響到龍龍今后的人際交往及社會功能,使得龍龍會自暴自棄,失去對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進而產生各種攻擊行為和反社會的行為。

所以,龍龍的母親應當協調好丈夫和家人的關系,能讓龍龍和最親密的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有爭吵,哪怕有矛盾,也要嘗試著去平衡與改變,這對龍龍的母親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寶寶依戀心理的形成

寶的依戀對象不一定是媽媽,一般來說,他的主要照顧者會成為他最重要的依戀對象。所以,寶寶也可能和照顧他的外婆、奶奶,甚至保姆,建立很好的依戀關系。

依戀是寶寶出生的第一年里,他和這個世界建立的一種重要的關系。

寶寶的依戀對象不一定是媽媽,一般來說,他的主要照顧者會成為他最重要的依戀對象。所以,寶寶也可能和照顧他的外婆、奶奶,甚至保姆,建立很好的依戀關系。

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這里還是以媽媽為例來說明。

依戀心理的形成

在最初的一兩個月里,寶寶已經能識別出媽媽的氣味和聲音,但是在他的小腦瓜里,媽媽并沒有和溫暖、安全、舒適建立起牢固的聯系,所以誰抱他、照料他,都是可以的。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寶寶開始對媽媽有了特別的反應:他會更多地對媽媽笑,而媽媽的出現、媽媽的擁抱,也更容易使他停止哭泣。對他而言,媽媽已經成為溫暖、安全和舒適的信號。

隨后,當寶寶長到大概半歲的時候(有些寶寶會早些,有些寶寶則會晚一兩個月左右),他開始對媽媽的離去感到焦慮:他會停下玩耍,不安地找尋媽媽的身影,甚至開始哭泣。

這個時候,媽媽成為寶寶的“安全基地”:只要在“媽媽的地盤”上,寶寶就會感到安全,能夠自在、專心地玩耍、探索,甚至忍受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的存在;但是如果媽媽要離開,他就會爬向媽媽、抓住媽媽,試圖讓她留下來;當媽媽回來,寶寶會立刻高興起來,跟媽媽親熱,并且重新開始玩耍和探索。

寶寶的依戀和什麼有關?

寶寶的依戀,是和獲得溫暖、安全、舒適緊密聯系著的。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小猴子會跑到綁著奶瓶的鐵絲做的猴子那里吃奶,但是如果它受到驚嚇,卻會跑到毛絨做的猴子那里尋求庇護和安慰,而不會跑到鐵絲猴子那里去。

如果媽媽對寶寶發出的各種信號敏感,能夠及時滿足寶寶的要求,給寶寶細致、周到的照料,就會使寶寶獲得溫暖、舒適、安全的感覺:我的需要能得到關注,我發出的信號能得到回應,我對周圍的環境有影響力。安全感由此產生,而媽媽,也就成為溫暖、安全、舒適的來源,成為寶寶的依賴。

在依戀的形成過程中,寶寶自己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小嬰兒天生就吸引媽媽的目光:他的一顰一笑,無論是面孔還是聲音,在媽媽看來,都是如此可愛,讓媽媽忍不住對他微笑、溫柔地跟他說話。如果媽媽能這樣做,反過來也會刺激寶寶繼續用聲音和微笑去回應。媽媽和寶寶之間這種和諧的“舞步”,能促進母子依戀的形成。

如果媽媽對寶寶的需要不敏感、反應慢,或者因為各種原因,媽媽對寶寶冷漠、拒絕甚至憎恨,寶寶的需要得不到積極的應答,安全依戀的建立就會受到影響。尤其是那些敏感、需求高的寶寶,可能難以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

良好的依戀關系對寶寶的情緒健康,以及認知和社會能力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進一步說,良好的情緒狀態,也會有利于寶寶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即便有充足的營養,也容易出現生長不健壯的情況,甚至生長發育的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關注離異子女的心理健康

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追求快樂,幸福,同時對婚姻認識和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也致使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單親子女的量增大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應該學校,家庭,社會多管齊下,綜合管理,進而形成有利于離異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

離異子女的一般心理變化與特征

1.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感。

離異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離異之前那種完整的溫馨親情,在學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學的輕視,甚至譏笑和嘲弄,社會的傳統偏見和輿論又往往使得他們抬不起頭,他們為父母的離異感到羞恥,覺得低人一等,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

父母離婚前的反目,已經破壞了和諧的家庭氣氛,而婚姻解體,則更使家庭分崩離析,這樣,孩子必將忍受失去父愛或母愛的痛苦,必將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產生被遺棄感和恐懼感。據河北省的調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離婚的頭6個月都有恐懼感。?從北京地區的調查結果看,在父母離異的頭6個月里,也同樣有25.55%的離異家庭子女,表現出強烈的恐懼感。他們更怕被唯一的親人遺棄。而強烈的自卑心理和被遺棄感勢必會嚴重影響他們對待父親和母親的態度和感情,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怨恨感。據北京市的調查,在對待雙親的態度上,他們與完整家庭子女有著明顯的區別,完整家庭子女90.27?%都喜歡(不恨)自己的父母,而離異家庭子女中,喜歡父母的僅占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出現較嚴重的性格缺陷,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兒童的個性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兒童性格的形成。離婚的家庭,從父母情感破裂開始,家庭人際關系失和,父母整日無休止地打鬧,直至離婚的整個過程,既是對孩子施加各種不良影響,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的過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過程。有的孩子因長期抑郁而逐漸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為對他人、對社會都極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長期生活在爭吵打罵的環境中,變得情緒暴躁而形成蠻橫、粗野和冷酷的性格;還有的則可能由于父母常遷怒于孩子,經常無故毆打孩子,使孩子經常在恐懼中度日而變得神經質,有的孩子由于對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漸產生厭惡、敵視以致形成雙重人格。這些消極的性格特征,必將作用于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活動,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與人交往相處能力下降。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不良的影響不僅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逐步積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嚴重的交往困難,甚至造成交往障礙。

3.缺乏生活和學習上的自信心,問題行為的發生率較高。

由于家庭的破裂,導致家庭教育的殘缺不全,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較好的生活教養和學習上的指導,同時由于破裂家庭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致使他們喪失生活與學習的信心,在行為上具有與社會和周圍的發展不相適應的異常現象,問題行為的發生率較高。據研究表明,在品德方面,離異家庭子女的問題行為發生率為24.94?%,而完整家庭子女僅為6.38%,在性格方面的問題行為,離異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為21.22%,完整家庭子女為5.81%。

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離異家庭子女為19.32%,完整家庭子女為5.58%。?從以上可以看出,由于父母離異,子女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很難較快地適應新的生活。

4.離異子女的心靈創傷持續時間較長,難以平息和恢復。

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往往要持續很長時間。據有關資料表明:離異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離異5年后,?心靈上依然創傷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處在勉強對付,努力熬過艱難的時期。這說明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在短期內是難以恢復和撫平的。

上述心理變化與特征說明了,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講,確是一場災難。而將災難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則是我們每一位社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社會以及家庭要通過種種措施和方法來維護和保持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對離異子女的心理保健及其維護

1.從家庭角度出發,重視離異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啟蒙教育場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時間最長,最重要的生活環境。因此,優化家庭環境是塑造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為的首要因素。對于生活在離異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如何運用正確的教育和親切的關懷,來彌補孩子心靈的創傷,使孩子能健康成長極為重要。對于家庭教育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2.家長首先調整思想認識,調整心理情緒,引導孩子對家庭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單親家庭的家長應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爸爸(媽媽)是誰,如實地填寫學校中各種表格,無需隱瞞,因為孩子永遠是你們倆人的,這種親子關系是永遠不可改變的,要定期讓對方見一見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樹立起父(母)親的活生生的形象,這樣孩子會堂堂正正地站在人前,充滿自信地和他人相處,因為他(她)擁有父母親的愛。單親家庭的家長千萬不能把本應限制在夫妻之間的怨恨和憤怒擴散到孩子頭上,要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好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分開了,但依然愛著你,今后無論是誰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著另一方不要你了。父母應當多擠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溝通感情,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盡最大努力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3.幫助孩子處理好同學關系

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同演。家長要鼓勵孩子在班上有幾個要好的小朋友,經常一起學習,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個別同學說了刺激性的話,家長不妨找那個同學聊一聊或者寫一封信。誠懇的態度和有理的分析,會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況,請班主任以適當的方式大班上講清道理,造造輿論,正確對待這種情況。

4.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解開孩子的思想疙瘩

加強親子溝通,重視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孩子身心健康、學業進步的必要條件。而離異家庭子女最缺乏的便是父母之愛,他們成為父母感情上的棄兒。離異分居的單親,由于主客觀原因除了盡義務的經濟補貼,從不去看望孩子,更別說情感溝通了。即使是撫養孩子的單親由于怨恨自己的婚姻、怨恨這個家庭,進而會遷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出氣筒。在這種沒有愛、沒有溫暖的殘破家庭,孩子的智力提高、情感發展及人格完善都會出現障礙。因此要保證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須給他們健康的父母之愛。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有些事情會使他們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現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了解情況之后,能及時疏導的就及時疏導。有的問題一下子解決不了,要進行更多的調查分析,考慮妥善的解決措施。

5.讓孩子接觸其他長輩,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響

父母離異后,子女與父母感情或多或少會被削弱,而與其他親屬,特別是撫養者的一方的親屬的關系,一般反而會因被同情、憐愛而得到加強。如果我們充分發揮這一情感作用,就可以彌補離異家庭子女殘缺的父母之愛。如果是離異家庭,不管哪一方帶孩子,都應該讓孩子與另一方面有接觸與交流的時間,感覺父母之愛。雙方都要講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爭龐”。如果有可能,應該讓孩子與父母同時團聚,這在現代社會不僅應該,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況還有共同的下一代。

還要讓孩子與其他親友中的長輩接觸,擴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長的同事也是交往對象。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此外,單親家庭的家長,要多給孩子當家作主的機會,讓他們多為家長分憂解難,還會有利于他們盡快地成熟起來。如果因為是單冷凍,不包辦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總之,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應努力營造一個溫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氣氛。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寶寶擁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離異父母,一定要好好的關注孩子心理,幫他們找回健康的心理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號:2012/03,作者:權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