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可貪 人生有得有失守住平衡是關鍵

解夢佬 5 0

目錄:第一章:平衡的人生第二章:人與人相處的四道橋梁第三章:守住自己的一口井第四章:人生的“貪 人這一生不可能風平浪靜的,只要有得就有失。那麼我們

目錄:

第一章:平衡的人生

第二章:人與人相處的四道橋梁

第三章:守住自己的一口井

第四章:人生的“貪”

人這一生不可能風平浪靜的,只要有得就有失。那麼我們如何掌握好這些有可能讓我們的情緒失去控制的得和失呢?如何守得住這一份平衡呢?

平衡的人生

《易經》中說人的一生都是在吉-吝-兇-悔中循環往復。吉是吉利的意思,吝是傲慢自大的意思,兇是倒霉失敗的意思,悔是追悔反思的意思。說的是一個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就會放松警惕,眼睛長在頭頂上,從而引來別人的反感而招致災禍,直到撞了南墻才知道后悔,后悔了就會去彌補,這樣一來,就又交好運了。吉-吝-兇-悔,四個字,就涵蓋了整個人生。

常有朋友或來電或來人,訴說人生的不幸和煩惱。俗話說四十不惑,還是有些道理的。人過了四十歲,已經經歷過很多大風大浪,所以很多事情能夠看得開,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那些來訴苦的,四十歲以下的居多,四十歲以上的少數。

年輕人在社會上屢屢被摔得頭破血流,發現父母教育的一套早已過時,跟當今社會根本合不上節拍。于是痛苦、困惑。當他們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來之后,已經一次次成熟一次次理智。走到中年,早已大徹大悟。

常聽人說老天爺是不公平的,他們嘴里的老天爺說的其實就是人生。他們覺得自己夠努力,為什麼還是郁郁不得志;覺得自己夠聰明,為什麼還是被無奈地歸納在窮人這一檔里。有這樣迷惑的人,是因為不懂得老天爺其實是最公平的,人生也是最平衡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貧富首先就沒有明確的標準,你的聰明才智也不可能排名世界第一的,山外本有山。富人并不因為錢比窮人多,就幸福感比窮人強了。人越富,麻煩事情也就越多。看到的風光不過是表面的,而內心,就像腳下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才知道。倒不如窮人錢少,日子倒也簡單,省去了許多想不到的煩心事。幸福感跟錢多錢少不成比例,日子若能過得簡單而充實,就是最大的幸福。

知道人生是平衡的這個規律,便會喜也不喜,悲也不悲,淡淡而來,淡淡而去。好事和壞事都是階段性的,都會過去,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品味到幸福的真諦。沒有人會一天到晚交好運,也沒有人會一天到晚都走霉運。中國有句古話: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更不要去后悔,說什麼如果以前我怎麼樣怎麼樣,現在一定會怎麼樣怎麼樣。就算時光倒流,可以從頭來過,過程和結局也一定不會是你想象中的過程和結局。

因為,人生是平衡的。我們能做的,唯有過好每一天,保持清醒的頭腦,低調地做人,努力地工作學習,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期望著可以趨吉避兇。

人與人相處的四道橋梁

說起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想彼此之間相處得愉快,減少摩擦的沖突,最好搭起“四道橋梁”

第一道橋梁,見面三句話。

中國人說,見面三分情,大家有緣相見,為了表達我們的友善,像是: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氣很好,或是你來了、你辛苦了、請坐……贊美的語言像香水,一滴就能使四周彌漫迷人的香氣。我們到其他國家旅行,他們熱情地說Hello、Howareyou、Goodluck,我們聽了都很開心。見面三句話,贊美和祝福,搭起第一道友誼的橋梁。

第二道橋梁,相逢要微笑。

不論是故舊或新交,一張有表情有笑容的面孔,使人如沐春風,彼此心無城府地笑談人間事。一個肌肉緊繃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顏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別人贊賞的眼光。

第三道橋梁,生氣慢半拍。

如果感覺自己如憤怒的火山,即將爆發時,不妨深呼吸,把到嘴邊的話,慢個半拍。比方,我們唱歌,你慢半拍,就和不上節奏;同樣地,當生氣的暴風雨曲目正要演唱時,你稍微慢個半拍,你的心境,就大不相同,即使余怒未息,至少可以減弱許多生氣的殺傷力,不致對彼此建立的情感,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第四道橋梁,煩惱自說好。

煩惱時,不要傷害自己,更不要波及別人。

近年來社會上流行EQ,意即提高我們的情緒智商,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身心管理”。煩惱來時,先不要厭惡排拒他,反而要以迎接老朋友般的歡喜心情來看待。情緒就像面對一團亂麻,讓你剪不斷,理還亂,當我們不剪也不理時,只是先澄靜我們的心,再用這份澄靜之力,替煩惱整束穿繩,不再糾纏不清。

守住自己的一口井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對他的手下說過這樣一段話:老老實實地當官,守著自己的俸祿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盡。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口井,這口井既是財富,更是鏡子。

貪欲乃萬惡之源。貪心不足,不僅讓人煩惱憂愁,還會被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災難的深淵。古往今來,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嫌自己的水井不滿,總是喜歡拿自己的榮辱得失與別人相比,結果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安分。于是就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唐朝卒徒出身的宿州太守陳蟠,因貪贓被處死時,索筆提詞:“積金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四句小詩,言簡意賅,一語道盡人生。

面對自己的一口井,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平靜地生活。不論是富裕還是貧窮,是身處順境還是身處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觀失望,不自暴自棄。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清朝倪元坦曾言:“別人騎馬我騎驢,自覺無顏嘆不如。君試回頭一察看,道旁還有赤腳夫。”以這樣的心態看待生活,就會知足常樂,就不會嫌自己的水井不滿,就會守住自己的那口井。

守住自己的一口井,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人生的“貪”

著名作家王蒙在他的新作《活法》中,有這樣一段發自肺腑的聲音:“我一輩子不斷地更換著我的活法,對于生活和活法,我貪。”“看、聽、歷、感,參與了那麼多以后,你應該記住,你應該珍惜,你的記憶和思考將會多少延續你的活法,直到你不在場了,不能看、聽、歷、感了,但還在記憶著、反芻著、重溫著與消化著你的活力與活法。”

王蒙“貪”的是生活和活法。他說:“我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歡歌也體會了亂世的雜囂。見過上層的討論斟酌,也見過底層的昏天黑地與自得其樂,還有世界的風云激蕩。”

正是因為經歷了那麼多,所以王蒙對生活和活法,有了更加切膚之痛。人活在塵世上,大多數人活在“一簞食,一瓢飲,不堪其憂”中。而王蒙卻跳出了這種窠臼,將這些統統化作了自己生命的“起跑線”,成了打不倒、摧不垮的人。

已是87歲的臺灣著名翻譯家齊邦媛,畢生從事教育事業。她的一部《巨流河》,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齊邦嬡在80歲高齡時,才開始寫作,一直寫了7年。齊邦媛在《巨流河》后記中寫道:“時間流淌,人事升沉,卻有一個聲音不曾老去一我的心未曾老去。對于生活和活法,我貪。”

齊邦嬡說:“古羅馬史詩中特洛城毀于大火后,一批移民奮戰,排除一切阻擋艱難,建立了羅馬帝國的基業。那種心中有目標的英雄氣魄才是真正的王者態度。文學不能重建城邦,但是它安慰,甚至鼓勵,用各種方式重建自己一片天的有志氣的人。”

齊邦嬡王者的態度,使她對生活永遠年輕著,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推出了她的新作《走到人生邊上》。在這本書中,先生融合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和思考,給人以啟迪和力量。

面對走到“人生邊上”的年齡,楊絳先生依然充滿了樂觀、豁達和睿智,提出了人要永不停息,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鍛煉、修身、明智,而不應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使人生變得灰暗、蒼白、沮喪,每天應該依然是“春風桃李花開日”。

楊絳先生說,我今年一百歲了,但是我的心靈未曾老去,感覺沒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每天看葉子的變化,聽鳥的啼鳴,都不一樣。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

人生中,有一種“貪”,令人肅然起敬,讓人心懷感動。他們盡管遭遇到種種挫折和困厄,但依然像燃燒的火焰一樣,永不熄滅,那就是,對生活、對活法,永遠充滿感恩、充滿愛。

結語:我們的人生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每一次選擇我們都會得到一些東西并且失去一些東西。這本來就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大家還是不要太強求。(文章原載于《健康導航》《今晚報》《家庭百科報》《自助養生》,刊號:2011.12.09,2012年月第3期上,2012.04,作者:凌寒,星云大師,張雨,李良旭,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