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你是在自尋煩惱麼

解夢佬 2 0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鉆牛角尖,遇到一些事明明沒有那麼嚴重也總是心情沉重,這到底是為什麼?如何判斷你是否在自尋煩惱呢?心理測試 你是在自尋煩惱麼對于自尋煩惱,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mi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鉆牛角尖,遇到一些事明明沒有那麼嚴重也總是心情沉重,這到底是為什麼?如何判斷你是否在自尋煩惱呢?

心理測試 你是在自尋煩惱麼

對于自尋煩惱,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布朗博士經過了多年的調查研究。他認為:每一個人都要善于解析你的自尋煩惱之謎。但是,當你覺得沒有自信總不如人時應該怎麼做?當你覺得挫折倒霉時可以怎麼想?當你覺得傷心難過時可以怎麼做?當你覺得容易擔心憂慮時又應該這麼做?

當你不知道是不是自尋煩惱時,你應該這麼對照——

布朗指出:要解析你的自尋煩惱之謎,首先要了解你是不是自尋煩惱者,請對照下面自尋煩惱者的八面鏡子:

一、滾雪球式地擴大事態。最愛滾雪球的人總是遵照一條簡單的規則行串:如果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索性再往后拖拖。比如在婚姻關系中,把憤怒和苦惱埋在心底幾個月甚至幾年,積聚起的壓力足以拆散本來美滿的婚姻。

二、反其道而行之。愛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自怨自艾地假想某個人不喜歡你,然后就把責任歸于自己:要不了多久就會憂郁成疾。

三、盯著消極面。牢牢記住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有多少次別人對你說話的態度不友善,運用消極的思想方法采制造煩惱。

四、“我早就知道會如此”綜合癥。如果你預料到有什麼壞事會出現,它們多半是會出現的。

五、做不可能實現的夢。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把自己的目標定得高不可攀。

六,蠢人的黃金律。把其他人都看得一錢不值。一旦貶低了自己的價值,就覺得其他人也同樣淺薄,于是對他們不屑一顧,甚至變得眾叛親離,很孤單。

七、制造隔離。決不贊揚別人,卻喋喋不休地批評、埋怨,小題大作。

八、以殉難者自居。以為自己付出最多,得到最少。這不僅制造了自己的惡劣情緒,而且還能使周圍的人感到討厭,而這又會使你的感覺變得更糟。

當你覺得沒有自信、總不如人時,你應該這麼做——

1、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會不斷苛責自己,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拿枝筆列出你不斷在責罵自己的話語,并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老實說,當然是沒有好處,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停止這種責難。如果一時還做不到,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做好的部份,告訴自己做得有多好。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的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2、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部投影機,每天讀出成千上萬的畫面與情緒,除了要停止負面的批評,還要積極輸入一些正面的鼓勵。寫一張自己的履歷表,把所有的優點都列上去,每周瀏覽一次,作為自我對話的腳本,在忍不住要責罵自己之前,先想想看自己還有哪些優點,沒有想象中的糟。

3、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人生有什麼是好的?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心靈文學作品《自尊心的六根支柱》作者布藍登則進一步建議,從這兩個問題啟發自己更有創意的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更肯定自我。

4、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別再羨慕別人的男友比較體貼,或嫉妒別人比較會賺錢,許多痛苦和不平就是從“跟別人比較”開始的,不只是拿枝筆寫下自己的優點,也列下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比,也學會珍惜。

當你覺得挫折倒霉時,你可以這麼想——

布朗博士曾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研究上千名幸與不幸的人,最后他驚訝地發現,運氣是一種心境、思考和行為模式,一個人的態度或想法會決定他是好運或歹命。因此,當你覺得挫折倒霉時可以這麼想:

1、多看看壞事的光明面。

布朗在新書《煩惱的幸運配方》中建議:碰到爛事的人,要先在垃圾中挖挖寶,”想一想事情本來有可能更糟”、“這不幸的事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想一想還有比自己更倒霉的人”,這些都足以讓自己對目前的境況釋懷。

2、相信倒霉時可能會轉來好運,甚至因禍得福。布朗也發現,好運的人會看得比較長遠,不會因壞事而氣餒,甚至會發揮想象力。相信上天是要利用這個踏腳石,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運。例如,沒得到這個工作,也許是有更好的工作等著你。

3、別自怨自艾。其實,再幸運的人也會碰到挫折,他們也會哭泣。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快快把爛事或厄運拋諸腦后。做些事分散注意力,像是上健身房運動流汗,看個搞笑的電影,或花10分鐘想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回憶一下,給自己正面的感覺。

4、專心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溺在問題中。別一開始就認定自己對整個局勢無能為力,要下定決心采取主動。

當你覺得傷心難過時,你可以這麼做——

1、開懷大笑。笑,能改善人的心情,即使是強迫的,也有同樣的效果。像是租一大疊喜劇的DVD回家,讓自己開懷大笑。

2、快走或跳個有氧舞蹈。科學家早就發現,運動能紓緩郁悶,改善心情。運動和治療有一樣的效果,因為它能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像是腦內啡、血清素和多巴胺。

3、聽聽快節奏的音樂,大聲地唱,用力地搖擺。有研究證實,聽音樂能刺激腦部分泌腦內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最新發現聽大聲的音樂能活化部份的內耳球囊,它們連接與愉快感覺有關的腦部組織。

4、找朋友聊聊天。孤立的人容易郁悶痛苦,許多專家都建議,發生事情或心情低潮時,一定要有朋友在旁邊。

當你覺得容易擔心憂慮時,你應該這麼做——

1、保持忙碌。忙碌,使人不再有憂慮的空間,一個人不可能很興奮地做某件事,同時又很煩惱。在工作上保持忙碌,休閑時也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動,讓腦子多想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2、用或然率來排除心中的憂慮。想想看:這件事發生的機率究竟有多少?仔細研究,你會發現,99%所擔心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很多是來自自己的想象,而非現實。

3、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先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分析出最壞情況后,接受它,會立刻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那就是馬上使自己放松,得到心中的平靜,此時,才有余力進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在最壞的情況下做些改善?因為,一直憂慮下去,永遠想不出好辦法。

4、為憂慮訂下”停損點”。從事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最聰明的交易原則是為自己訂一個停損點,當股價跌落到某個點時,就自動賣出,不再損失。對于一位習慣于自尋煩惱的人來說,我們不妨也為自己的煩惱訂下停損點。

當你覺得憤怒生氣時,你可以這麼做——

“我所擔憂的事對我到底有多重要?我所付出的煩惱是否已經超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求取心靈的寧靜。”這是布朗的忠告,并列出了當你覺得憤怒生氣時可以這麼做:

1、先深呼吸。吸一呼,吸一呼,把氣吐出來,也把氣緩下來。從一數到十,看看自己要數幾次,才能把氣緩下來。

2、區別輕重緩急。稍微紓緩后,再問自己:我需要生這個氣嗎?想想發怒的原因。或是”我有必要這麼生氣嗎?”區別此事對自己的輕重緩急。

3、培養同理心。再想想,如果我是對方,我會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嗎,如果會,大可不必這麼氣,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試穿別人的鞋子,培養同理心。

4、原諒對方。如果還是怒氣難消,難保平靜,可試著問自己:如果這個人今天晚上就消失了,我還會不會生氣?

當你覺得壓力大、喘不過氣時,你可以這麼做——

1、暫停一下。在被壓得喘不過氣時,要善用“策略性暫停”。也就是,讓自己有機會做幾個深呼吸、喝杯水、安靜的坐一下,甚至是發呆,讓腦袋空白。

2、想想愉快的事。在腦袋停下來之后,還要繼續想象愉快的場景或事情。閉上眼睛,回憶過去一次愉快的旅行,像是美麗的溪水,寬廣的步道。或是回味一下小孩的童言童語,另一半的愛意與溫暖。研究發現,愉快的感覺能重新調整內部的生理時鐘,獲得短暫但直接的休息。

3、求助于外。如果是因為事情常常做不完所帶來的壓力,那麼得考慮去找人幫忙,要記得,自己可不是萬能,不必做一天有48小時的超人。找出事情的優先級,把事情簡化,也都是紓緩壓力的好方法。

放棄錯誤怎麼會如此之難

在臨床上常常可遇到不少對自己的錯誤與不良行為“難舍難分”、一錯再錯的例子。這不僅見于青少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不例外。

不久前,一位70歲的老專家(教授)痛苦不堪地來找醫生咨詢,談到他一生為了維護“面子”而掩飾錯誤的“悲情”故事。老專家在年輕時提出了一個學術觀點,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關注和追捧,但后來他自己發現了其中引用的一組原始數據出現錯誤。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一旦公布出來的話就要推翻他原有的理論。那時的他年輕氣盛,實在是“于心不忍”地去“暴露”自己的錯誤,于是就沿著自己的老思路錯下去,而且不斷地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錯誤觀點。目前他的學生、他的學生的學生仍在沿用他的那個錯誤觀點,因為他把那個致命的缺陷掩飾得越來越“天衣無縫”,別人很難發現。只是人到晚年時,這位老先生突然有一種強烈的自責和空虛感,心靈的“劇痛”使他整日食寢難安……

心理剖析:

1. 放棄錯誤怎麼會如此之難

這位老專家年輕時才華橫溢,按說應該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只可惜一輩子在維持一個虛假的錯誤、一個美麗的謊言中荒廢光陰,空添華發!有誰來賠償他逝去的年華,又是誰奪走了他真正成功的機會呢?

原來人生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實事求是”,敢于及時放棄錯誤和開始新的有效行動,就這麼簡單。

錯誤本來是促使我們重新認識和改善自我的一個最佳契機,但機會只會留給那些隨時準備好的頭腦,而很多人卻坐失良機。這里面的關鍵問題在于要認識自我和揭示自我的“毛病”,特別是要糾正自我的不良行為與錯誤,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錯誤似乎總是“戀戀不舍”,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兩個方面的困難:

其一是人們難于有“自知之明”,我們通常難于發現自己潛意識所存在的問題,由于個人常常不敢面對自己的弱點,無意中也就回避了自己的問題。

其二是我們即使發現了自己的某些問題也難于立即“改過自新”,因為要果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就需要徹底地拋棄自己過去的某些消極思維方式和不良行為習慣。這就意味著要部分地否認自己的過去,挑戰自己的虛榮心和“面子”觀,而為了保護“臉面”,人們往往寧愿維持“錯誤”,上文提及的那位老專家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改正自己的錯誤需要有一定膽識和勇氣。

2. 挑剔別人易,改變自己難

有位女士含淚來咨詢婚姻問題,她是因為其丈夫的一些不衛生習慣忍無可忍而鬧著要離婚的,真的是些極小的事情,她只希望她先生每晚能涮牙、洗腳后再睡覺,看似要求不高,而她的先生卻就是怎麼也改不了,多年來晚上睡覺幾乎都是臭烘烘的腳就直往被子里鉆,這對于這位有潔癖的妻子來說確實是夠她受的了,可以想象這位夫人的痛苦有多深(當然妻子不能容忍丈夫的口臭、腳臭,而丈夫也無法容忍妻子的潔癖,試想,要整天面對著一個在一旁指手畫腳的妻子,其先生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故雙方的互相自責、雙方都不能屈就自己而為對方做某些改變是造成其婚姻問題的真實原因)。

小毛病都是如此難改,更不用說,賭博、吸毒、吸煙、酗酒等等根深蒂固的不良行為了。這也是人類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惰性,誰也不愿意改變自己,誰也不愿意為別人作些許改變,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行為,哪怕明明是錯誤的行為(如打罵傷人、貪污受賄等),總會有種種借口和理由為自己開脫,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屈就于習慣或近期利益,而較少考慮道德責任、是非對錯及遠期后果。

心理自助:

糾改不良行為,早做早受益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試想,如果人們都能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善于“知錯就改”的話,那麼,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不斷進步、持續發展的機會。可惜的是最簡單的卻是最難于做到的,知易行難,這些最好的東西恐怕沒有多少人會真正消化吸收和享受,因此,圣人、賢人、偉人等始終不會是人群中的多數,成就大事業者也往往屬于那些少數能夠“聞過則喜”、“有過必改”、“實事求是”、不斷放棄錯誤之人!當然,我們也用不著灰心,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人人都有改變自己和糾正錯誤的機會。 因此,從現在開始,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絕不能姑息手軟,任其發展,不要再讓“錯誤” 或問題阻止自己前進的步伐!因為這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與事業成功的巨大隱患,大錯往往是從小錯開始,大病也是從小病開始的、由自身的種種不良行為和習慣導致的。所以預防疾病和健康人生也同樣必須從防微杜漸、有錯必糾開始!偉人與常人之差別僅僅是在于個人自我能力實現多少之不同,我們無須羨慕他人,只須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與過失,不斷完善自己和充分發揮自我潛能。

幸福與成功的秘訣在于知錯就改,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個人生理和心理潛在能力的自我埋沒和健康的逐漸消逝。然而,只要從現在起果斷放棄自己的不良行為與錯誤,改過自新,堅持真理,此時此刻地盡力而為,尚能避免下一刻新的后悔。

分手的姿勢 如何選

愛情的世界很大,大到可以裝下一百種委屈;愛情的世界也很小,小到三個人就會擁擠到窒息。好多人在遭遇情感危機以后,似乎“姿勢”都不十分好看。不管想要原諒對方還是徹底鐵了心要跟丈夫決裂的,女人們似乎多少都有些欠考慮,她們的行為更像是泄憤——有向全世界揭發愛人和小三的丑惡嘴臉的,有要錢的,也有要死要活放火燒房子的……

是不是一種“癮”?

我們都能理解分手的姿勢不能像當初戀愛那般優雅,那是緣于事情的本質發生了巨大改變。當初那會兒考慮的是要不要在一起,眼前卻是猶豫要不要分開。可是,即使再歇斯底里也不能解決問題,為何還要繼續糾纏呢?

這不是一個少數人面臨的問題,很多女性遭遇情感創傷以后會不自覺地反復回憶那些傷害過她的一幕幕,或者明明清楚不必非要如此卻不斷實施各種報復行為,那種欲罷不能十分類似“上癮”。

其實,類似的“上癮”還有很多,不僅僅存在于情感方面。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某一顆牙齒變得敏感,一碰就疼的時候,正常的想法就是盡量別去碰它。可是,事實證明,我們并不能如想象那般理智,相反,絕大多數人會經常去舔那顆隱隱作痛的牙齒。每次都會疼痛難忍,卻停止不了。

還有開車時被人別了一下,于是猛踩油門非追上去再別他一下。明知道大家互不相識,很可能以后也不會再遇見,為何非要如此呢?況且對方開車技術不好的話,也相當于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中,又何苦?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

可見,不理智常有,特別是面對婚姻情感,我們尤其不夠理智。

所以說,如果反復舔正疼著的牙齒能算做是對疼痛上癮的話,女性在面臨分手時這股子擰勁也完全可以叫做另一種形式的“癮”。

為何會對“傷害”上癮?

任何“癮”背后都隱藏了巨大的心理能量。那麼,是怎樣的能量使得女人要一遍遍地讓自己放下尊嚴想要去聯結那個混蛋?

那是因為很多女性不自覺地把婚姻內化成了自己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屬于“我”的某一部分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背叛了“我”,將會是何等的虛弱和無助?當人們體驗到絕望時,一系列宣泄式的非理性行為就會陸續出現。

有人是因為對方寡情,所以才一定要讓那個男人記住自己,記住這段感情,既然不能留下美好的記憶,于是就留下最痛心的烙印。例如把前夫和小三的照片放在網上,給大家講述自己的遭遇,將背叛自己的那兩個人置于公眾的道德評判之下,就像肖艷琴。

有人以死相逼,堅決不離婚。其實很多時候這個決定并不是出于對今后生活的考慮,僅僅就是不想給小三讓位而已,心想著堅決不能讓他們倆人得逞。想把地下情順理成章的搬到大庭廣眾之下,那絕對不行。所以,這樣考慮的女性即便守著破裂的婚姻不撒手,今后的日子過得也不會幸福,因為不分開完全出于“恨”和“不甘心”,自然不可能真正接受曾經犯過錯的丈夫。

還有人總想弄明白一些事情,想要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例如“造成今天這樣的結局,誰的責任更多?”“他到底有沒有愛過我?” “為什麼背叛我?”等等。每問一次,都被戳傷一次,卻停止不了。 曾奇峰說:“在自我了解這一點上,不管你作出過多大努力、取得多少成果,你都不可能完全地理解你自己,總有一些關于你自己的東西,是你不知道的。”對于我們自己,尚且不能做到完全了解自己,更何況了解其他人?

愛情這事本身就是混亂的,很難像交警處理事故一樣做出明確的判斷,誰是責任方?或是責任幾幾分?沒必要強求一個明確的結果,因為愛情中的雙方一定都是難逃責任的,真想分清楚占幾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上面提及的幾種,拙劣的姿勢還有很多種,不同女性的應對方式也不同。

畢淑敏說,科學技術是越來越發達了,但迄今沒有一種儀器,可以測量出人類情感的進行狀態,可以預計出人的情緒指數。的確,當我們能夠探知遙遠星球的一次輕微地震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同床伴侶,是否輾轉反側。 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能夠洞察他人心扉的時候,其實往往隔靴搔癢南轅北轍。最可悲的并不是沒有洞察別人內心的能力,而是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清楚。

行為需要聽從內心的指引來實現,要明確自己想要什麼,能要什麼,最后能放棄什麼,通過不斷的反思校正從而指導我們的行為。正因為遭遇創傷的女人們容易混亂,想不清楚自己此時此刻要什麼,所以,才會歇斯底里,才會不能控制自己那些近乎瘋狂的行為。

面對背叛,真的不能更理智嗎?

都說女人遇到感情問題是大腦是混亂的,生活工作中傻女人不多,但是感情里卻不少。在接診婚戀咨詢時,我會發現好多女性來訪者面對感情問題時智商就會選擇性跌停了,其實她們在生活中都很優秀,有的甚至自己開的公司已經規模相當大,但是遇到情愛的問題就糾纏其中,難以自拔。也有人認為女人的情感和理智是相互抑制的,當感情來了,女人的理智就在此情境下喪失了 。

事實果真這樣嗎?

仔細想想,這其中存在一個時間概念,獲益時間的問題。

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選擇眼前利益是人類的天性。遠古時代人們,今天活著,明天就可能會死,一鳥在手的眼前利益,比十鳥在林的長遠利益更有意義,因而重視眼前利益勝于長遠利益是理性的行為,并成為人類的天然習性。但后來環境發生巨變,人腦卻沒來得及隨之進化,這種天性就成了短見。

在安全的環境下,情緒是可以立即表現出來的。但是,有些時候有了情緒就發泄出來會在日后為自己增添麻煩,也會給對方帶來更大傷害。明知道當時不控制情緒會有很多后果還要那樣去做,也正是由于人類的這種天性使得更多人會選擇即時獲益,才會當時痛快了后果以后再說。

其實更多的是不想控制,而不是不能。自己的感情遭遇危機,忍住不發作, 需要時間的檢驗才能知道當初的忍耐到底值不值得,也同樣在考驗一個女人的修養和氣度。

很多女人面對丈夫背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結果。也有一些不是不清楚,而是在情緒面前顧不上去考慮自己想要的罷了。

如何優雅的說分手?

關于情感的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離婚,不僅僅是一個法律過程,更多是一個心理過程。要把一個每天和自己朝夕相處的男人徹底從生活中剝離出去,變成一個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離婚,我承認是結束一段不愉快的婚姻,但是這個過程仍會痛苦不堪,就好像是身體里的發了炎的闌尾,雖然對你不再有用,只能帶來痛苦,但是想要把它從身體里去除,還是要付出血和淚的代價。

若非沖動離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成年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離婚的目的不是讓對方和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而是各自去尋找幸福的可能。

所以,既然已經選擇離婚,就別折騰,即使前夫跟你說拜拜以后轉個身立馬把當年那個小三娶回家,也別去哭鬧要死要活,因為折騰實在沒什麼意思,更沒意義。

如果有一天,你跟他和好了,當你再一次跟愛的人發生爭執,你就讓他贏。他又能贏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輸掉了什麼? 這個贏跟輸,只是文字上罷了,我們大部分的生命都浪費在語言的糾葛中。其實,爭執在很多時候,并沒有留下任何輸贏,卻失去了很多本應珍惜的感情!

所以,女人,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能要來什麼,最后再想一想自己能放下什麼。俗話說,世上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還有一件是老天爺的事。怨婦們往往多是理不清自己的事,總想管別人的事,抱怨老天爺的事。所以,先從管好自己的事開始,再想著插手前夫的事吧,也許到那時,已經無暇顧忌他和她的那些事了呢。

結語: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對我們的生活與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平時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要,一定要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期:2012.07,作者:志成、楊放如、史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