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搶座擠破玻璃門 搶座折射出國人什麼心理

解夢佬 3 0

中國人搶座你能看出什麼?學生搶座擠破玻璃門從中你又能看出什麼?中國人搶座令世界驚訝他們不明白中國人在搶什麼,可能連中國都不知道自己在搶什麼!■ 考研學生凌晨搶座擠破玻璃門&ld

中國人搶座你能看出什麼?學生搶座擠破玻璃門從中你又能看出什麼?中國人搶座令世界驚訝他們不明白中國人在搶什麼,可能連中國都不知道自己在搶什麼!

■ 考研學生凌晨搶座擠破玻璃門

“湘大的同學們開始用生命占座了。”2月13日,有網友在微博上傳了幾張玻璃門被擠破的圖片,并說明“2月13日的凌晨2點,新春的喜慶氣氛還沒有散去。當很多人進入夢鄉熟睡之時,在湘潭大學的第一教學樓外,有一群背負著夢想的孩子,他們早早就來到了學校守候……結果門被擠破了”。有一扇金屬材質的門橫倒在地上,還有幾扇門的玻璃出現大塊破損,玻璃碎片和垃圾到處都是。

■ 中國人搶座令世界驚訝

“搶座”這兩個字近些天來不僅是中國網上議論的熱點,也成為國外媒體報道中國的一個重要方面:考研學生凌晨搶座擠破玻璃門,上海軌交3號線車廂內的持械傷人案,北京地鐵內老人與年輕人爭吵后猝死,廣州地鐵老人與小伙子互毆“血灑車廂”,原因之一都是為了搶座或人太擠。“血斗”,韓國《朝鮮日報》、《每日經濟》、韓聯社等媒體近幾天紛紛以此為標題進行報道。

韓國《首爾新聞》的標題稱,“乘地鐵因搶座,老人和青年發生‘血斗’”。對此,有韓國網民留言稱,“為一個座位發生流血事件,值嗎?”還有網友說,曾經在中國出差時看到公交上5名中國婦女因為座位問題爭吵不休,現在為搶座連老人都不尊重,難道“君子之國”已經變成這樣了嗎?

盡管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對近來中國一些城市發生的“搶座血案”感到震驚,但在曾來過中國的老外看來,因搶座而發生“血案”并不偶然。西班牙同行阿爾貝托曾經來中國旅游過一個月。他對記者說,當時他在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旅游,無論在公園還是博物館,幾乎每個地方都是人流如織,長城上人們更是摩肩接踵。對他來說,中國的13億人口以前還只是一個飄在云里的數字。

在中國旅行了一段時間后,他對這個數字有了直接感受。他說,自己在北京坐了幾次地鐵,簡直像在擠沙丁魚罐頭一樣,在那樣擁擠和嘈雜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座位甚至為了上地鐵而發生摩擦完全可以理解。阿爾貝托說,在中國旅行的時候,他感覺中國人走路都很快,這反映中國的生活節奏很快,在長時間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之下,人們也會比較容易著急。

中國大城市街頭總是充滿擁擠的混亂場面。為此,中國政府正試圖讓市民學會謙讓和守秩序:志愿者幫著維持車站的秩序,每個月11日被定為“排隊日”,但可惜效果并不大。文章作者最后半帶調侃地寫道,“既然大家都擠,那我也擠吧,否則永遠上不去車了”。

為搶座發生“血斗”,值嗎?

“搶座”這兩個字近些天來不僅是中國網上議論的熱點,也成為國外媒體報道中國的一個重要方面:上海軌交3號線車廂內的持械傷人案,北京地鐵內老人與年輕人爭吵后猝死,廣州地鐵老人與小伙子互毆“血灑車廂”,原因之一都是為了搶座或人太擠。“血斗”,韓國《朝鮮日報》、《每日經濟》、韓聯社等媒體近幾天紛紛以此為標題進行報道。韓國《首爾新聞》的標題稱,“乘地鐵因搶座,老人和青年發生”血斗””。

對此,有韓國網民留言稱,“為一個座位發生流血事件,值嗎?”還有網友說,曾經在中國出差時看到公交上5名中國婦女因為座位問題爭吵不休,現在為搶座連老人都不尊重,難道“君子之國”已經變成這樣了嗎?

盡管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對近來中國一些城市發生的“搶座血案”感到震驚,但在曾來過中國的老外看來,因搶座而發生“血案”并不偶然。《環球時報》記者的西班牙同行阿爾貝托曾經來中國旅游過一個月。他對記者說,當時他在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旅游,無論在公園還是博物館,幾乎每個地方都是人流如織,長城上人們更是摩肩接踵。對他來說,中國的13億人口以前還只是一個飄在云里的數字。

在中國旅行了一段時間后,他對這個數字有了直接感受。他說,自己在北京坐了幾次地鐵,簡直像在擠沙丁魚罐頭一樣,在那樣擁擠和嘈雜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座位甚至為了上地鐵而發生摩擦完全可以理解。阿爾貝托說,在中國旅行的時候,他感覺中國人走路都很快,這反映中國的生活節奏很快,在長時間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之下,人們也會比較容易著急。

駐華記者特別體驗了中國的公交。報道稱,在中國大城市的公交、地鐵站臺總能看到排隊候車的隊伍,但一旦車進了站,情況大不相同,甚至會變得“恐怖”:剎那間,所有人會一起沖向車門,也不管車里的人能否先下車。沒有“搶擠”經驗的人,恐被這排山倒海的陣勢嚇倒。報道稱,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搶座”有時是迫不得已的。

中國大城市街頭總是充滿擁擠的混亂場面。為此,中國政府正試圖讓市民學會謙讓和守秩序:志愿者幫著維持車站的秩序,每個月11日被定為“排隊日”,但可惜效果并不大。文章作者最后半帶調侃地寫道,“既然大家都擠,那我也擠吧,否則永遠上不去車了”。

中國人到底怕錯過什麼?

實際上,中國人“搶”的不僅僅有地鐵或公交車上的座位,還有緊俏商品,限額錄取的名牌中小學入學指標,以及價格上漲的各類樓盤。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的網頁上,記者用英文輸入“中國人”,“急躁”等關鍵詞之后,立刻彈出了近2000條報道和評論,其中不少都是關于中國人時下心態的報道:有中國人對時下周邊局勢發表的“軍隊還愣著干嘛”的言論,也有食品價格漲了一些就稱“日子沒法過了”的抱怨。在一年多的調控后,中國一些城市樓盤價格剛有下降,就很快會吸引來一批購房者,導致價格再次回升。

英國稱,中國人眼下“拼搶”最厲害的要數子女教育。一些大城市知名中小學的入學資格都成了家長競爭的目標,甚至幼兒園錄取也要進行面試。中國家長則帶著孩子在各種輔導班之間來回疲于奔命。今年夏天,上海一個收費10萬元的暑期班聲稱能夠讓孩子學會20秒鐘讀一本書。但10天后家長發現孩子的“特殊能力”并沒有被開發出來。該報道稱,這樣的拼搶反映中國人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的迫切心情。

這樣的心態讓許多已經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拼命“搶位”。今年國慶節期間,一篇微博引起眾多轉發和評論。該微博稱,從新加坡到民丹島要坐渡輪,乘客八成以上是國內來的同胞。閘門一開,大家爭搶著涌向甲板。被裹挾在人群中兩位老外對此驚訝不已:“這船難道不會等我們嗎?”“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嗎?”該博友稱,他一邊被后面的乘客推著向前沖,一邊苦澀地回味著這兩個問題:手里握著船票的爭先恐后的中國人,到底怕錯過什麼呢?

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馬埃斯特羅在接受采訪時說,有關中國民眾“搶位”消息聽起來有些夸張,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中國龐大的人口對各種物質資源和公務服務資源形成了壓力。馬埃斯特羅表示,中國30多年來發展非常快,國際上只注意到了中國現代化的一面,而沒有注意到其實中國的許多民眾距離脫離貧困還沒有過去很長時間,許多民眾對以前貧苦窮困的歷史仍然記憶猶新,這種記憶促使他們在面對可能比較稀缺的資源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去爭搶。

韓國原駐北京特派記者張世政曾在中國工作過5年多,他對記者稱,中國人對很多事情都有“搶”的意識,不僅因為中國人多,資源相對不足,還在于經濟高速增長后,人們的心理狀態十分急躁,并產生一種爭強好勝的意識。

張世政還說,中國的學校和家庭對傳統美德的教育遠遠不夠,也沒有在公共場合應該約束和規范自己行為的國民教育,中國人這類事事爭搶的習慣也就越來越盛。

一位從事中日間貿易多年的日本朋友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人也曾為爭搶有限物資而瘋狂過,在上世紀60年代末由于物資配給制出現搶購各種生活物資的現象。現在翻看當時的黑白影像資料,可以看到百貨店還沒有開門,日本主婦就在門口排長長的隊伍,店門打開的一剎那,所有人一起擁進去,畫面很像如今中國大城市上班高峰時的狀況。

是資源缺乏還是素質缺乏

不久前的一篇文章稱,中國游客即使在國外也會爭先恐后地登上或跳下旅游車,在酒店爭奪被認為具有吉利意味的房間號碼,在餐廳爭搶免費提供的面包,在百貨公司和專賣店柜臺前爭著搶先購物。文章稱,中國人數量龐大,素質參差不齊,雖然只是少數人不注重公共道德,但由于絕對數量不少,仍然會引起關注。另外,中國人曾經歷過長期物資匱乏的歲月,因此自覺不自覺地養成了一些“唯恐慢一步就搶不到”的習慣,這些習慣并非因生活開始富足就能一下子克服。

文章同時稱,應該看到,中國人還是很要面子的,對于這些負面行為,最激烈的抨擊往往出現在中國人自己口中和筆下。這和同樣評價負面的美國游客滿不在乎的態度不同。假以時日,中國人上述現象會慢慢改善。

日本學者北條博雅對記者說,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節奏都在加快,但相應的很多城市建設、交通容量擴充、公務服務功能健全等方面,還有待完善。這也使得現在總是城市資源出現供小于求的局面,才會讓民眾總是感到不安,從而出現爭搶的行為。

對于中國人的“搶座”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認為,這些爭搶行為與占有資源多少沒有太大關系。他質疑說,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已經提高到歷史上的最好水平。中國現在比比皆是的浪費現象哪里像資源少的國家?根本是社會風氣不好。對于這些行為,需要對公民不斷加強教育。

在深入探討“搶座”現象產生的根源時,中國一些學者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教育。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左鳳榮說,中國社會富裕了,按說人們應該更講理,但中國人現在追名逐利心太盛。她認為,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的失敗。目前中國教育講大道理太多,空洞的東西太多,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沒有告訴孩子具體應怎麼做、如何做才能不影響到別人等。張車偉說,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該教授社會規范和基本準則。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比傳授知識的重要性低,而應該同等甚至應該更重要。

總結:中國人搶座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可能現在還不知道怎樣回答,但提高個人的素質是必須要做的,一個的人行為舉止都可以看出一個的基本素質,希望這種事件以后不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