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你的大腦不需要進過任何思考。這件事確鑿到沒有任何懷疑,就像當《愛我中華》的旋律響起,你條件反射地唱起“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但是最近,這句讓大家熟悉到不用思考的歌詞,卻引起了網友的爭論。因為正確的歌詞應該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
凌亂了吧?歌詞里的“民族”怎麼一夜之間變成了“星座”?“二十多年來,我們聽了一首假歌!” “我們來到了一個平行宇宙!”到底是外星人修改了歌詞?還是人們集體被修改了記憶?
群體性記憶錯亂全世界都有
類似這樣的群體記憶混亂事件并不少見。引起網友的爭論的例子還有“具體”的“具”中間是兩橫還是三橫?這并不是“具”字經歷了什麼改革,翻看任何一本新華字典,它都是三橫的鴨。
群體性的記憶錯亂不止發生在國內。
在美國,有很多人都記得他們看過一部上世紀90年代的精靈電影,叫《Shazaam》,精靈由笑星戴維 阿德金斯(David Adkins,藝名:Sinbad)主演。
然而真相是這部電影根本不存在,連“精靈本人”也站出來在社交媒體上否認自己有拍過這部電影。 “看過”的人都無法接受這個真相,一名“看過”的男子還在分類廣告網站上懸紅,表示只要網友提供錄像帶,他就獎勵1000美元,“我想讓人們知道,這部電影是真的。”
人們為什麼會集體記錯歌詞?集體把字的筆畫寫錯?為什麼會集體記得一部不存在的電影?有人認為這是“曼德拉效應。”這不是一個學術上的概念,這是由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博主布魯姆(FIONA BROOME)在2010年提出的。
當時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說,她發現很多人和自己一樣,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上世紀80年代就已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直至2010年時其仍然在世(其后在2013年逝世)。對于這個集體記錯的現象,她認為:“不是巧合,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特殊組織操控時空和記憶的陰謀論,或者與平行宇宙有關”。之后,“曼德拉效應”很快在玄學中確立了牢固的地位并獲得了眾多擁躉。以至于很多人都會用這個詞來解釋他們遭遇的群體性記憶錯亂。
“曼德拉效應”靠譜嗎?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從事流行文化研究的英語系教授施米德(David Schmid)不這麼認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如同曼德拉效應一般的陰謀論切中了人們‘想要找到世界機理的解釋’的欲望,然而世界的運作卻常常不如陰謀論者想象的那樣簡單。”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加里森(John Paul Garrison)也認為,許多關于“曼德拉效應”的記憶,是捏造出來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這一記憶自始至終便一直存在。
拋開“曼德拉效應”這種詭異和神秘的說法,記憶錯亂卻是真正存在的,在心理學自身也有理論在研究——“虛幻真相效應”(Illusion of truth)。
心理學家發現,對一件事情的重復敘述,會讓事情在人們中變得更加可信,更具有人們所認知的“真相”的模樣。
1977年,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哈什爾(Lynn Hasher)聯合維拉諾瓦大學教授托皮諾(Thomas Toppino)等人,召集了一些大學生,提供60條真假不辨的冷知識,請他們為這些接觸較少的知識作真假度評分。結果顯示,重復越多的冷知識,往往可以獲得更高的評分。這就意味著,事情多講幾次,實驗對象會無意識地提升它的真實度。
不過,這還不足以證明虛幻真相效應的存在。1979年,麥克馬斯特大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行為學系的Frederick Bacon團隊做了一場類似的實驗,他們提前告知實驗對象,知識可能有重復,甚至互相矛盾。但實驗結果顯示,人們依然愿意根據熟悉程度來相信真相。
比起簡單的重復次數,Bacon則揭示了虛幻真相效應的主要原因:熟悉感。
事實上,以上的研究是基于那些人們不熟悉的冷知識,而在2015年,范德堡大學心理學與人類發展學系的助理教授法西奧(Lisa Fazio )把知識設計得更加精確:其中60%的內容是實驗對象可以分辨真假的,只有5%的內容是實驗對象未知的。結果顯示,無論是已知或未知,重復陳述依然會讓知識變得更加可信。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家斯塔福德 (Tom Stafford )解釋,人們需要從速下判斷,并在潛意識里選擇一種快捷方式——依賴聽聞事情的頻密度來判斷對錯和真假,是因為生活經驗告訴人們,真實的事件本應較多地被重復。
選擇被重復最多的,而不是真正接近真相的,是這種快捷方式最大的特點。它有時候會奏效,有時候會帶領我們走進危險。斯塔福德說,如果大家稍加留神,就會發現,生活中往往充斥著大大小小的謊言和虛假信息。
再來看看現今的社交時代,信息傳播媒介不再單向度,這讓謠言傳播的路徑越來越發達,并且傳播的速度比真相更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傳媒實驗室研究人員在2020年3月發表了一份報告表示,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比真實新聞要快6倍。
這一結果,是基于社交媒體上12.6萬條新聞的分析而來,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們更愿意分享假消息,假消息轉發幾率高達70%,遠高于真實消息的35%。
謊言說多了,便成了真的。這件事情會在每一個人發生,這說明我們的記憶有多不可靠,有多容易被篡改。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這句歌詞是許多人堅信了多年的真相,這首歌幾乎是90后的時代記憶,小時候頻繁回響在耳畔,記憶沉淀了多年,當我們重新回憶起來,自然而然受到了來自課本、書籍、新聞報道等媒介的錯誤信息的干預,在重構記憶的過程中,誘使我們的大腦發生了偏差。突然間,記憶被推翻,讓人感到不知所措。
那麼,不如仔細思考一下,你的生活中還有多少確定無疑的事情,其實未必如你想的那麼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