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羊和隔年羊有什麼說法
拜年了!拜年了!時光倏忽而過,轉眼我們已迎來辛丑年的之一天,也迎來了一年一度更大的節日——春節。年節,讓我們流水一樣的日子,節而不斷。而年節時,過去的很多習俗今天還是令人憧憬神往。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到貼春聯、寫福字,一直到除夕的守歲、放鞭炮、吃餃子,這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得見的一些習俗。新歲伊始,正月里還有那些習俗需要我們記得和守住呢?
正月初一,恭賀新春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最隆重的傳統佳節。由古時立春歲首的祈歲演變而來。正月一日,史稱元日、新元、元旦等。1914年才把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春節的習俗,首先想起的當然是放爆竹。從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裏面就能看得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一陣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里,舊的一年已經跑了。按的說法,這個“年”指的可不是豐收,而是個怪物,“年”害怕大的聲響,害怕紅色。所以家家戶戶都掛紅燈籠,放鞭炮。
除夕守歲后,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東京夢華錄》寫道:“正月一日年節……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家家戶戶的大人孩子都要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一張張喜氣洋洋的面孔,一聲聲清脆響亮的“新年快樂”,新的一年就在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關懷中拉開序幕。
正月初二,拜訪岳家
按照的習俗,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也稱“走娘家”,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子女一起回娘家。按規矩,女兒女婿要提前備下厚禮向岳父、岳母拜年,岳家要擺上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
民諺說:“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就是指大年初二這一天,滿大街都是提着禮物、隨妻子回娘家的男士,所以初二也稱“迎婿日”或者“姑爺節”。大家敘敘舊、話話家常,親情更加深厚,一年的思念也得以安放。
正月初二這一天的飯菜多取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之意。“開年飯”菜式多樣、寓意吉祥,要早早準備好。老有初二祭財神的習俗,這天中午要吃一碗餛飩,俗稱“湯”,祈望新的一年生活富足。還有初二吃隔年面的習俗,用除夕包餃子的面製成麵條,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寓意一年順順噹噹。生活的儀式感,就蘊在這普普通通的柴米油鹽之中。
正月初三,休養安生
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中有記載:“(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就是說這天不掃地、不生火、不在井裡打水,和過年那天一樣。
初三也稱赤,與“赤口”諧音,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所以通常不會外出拜年。經歷了除夕到初二辭舊迎新的興奮與勞累,到初三這天就可以早睡遲起,不必出門,在家好好休息,好在新的一年裡整個人都是精神抖擻的。
正月初四,迎神接神
正月初四是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早,接神遲”的說法,接神的儀式從下午開始準備,到晚上結束。家家鄭重其事,果品、糕點、酒菜一應俱全,於子夜迎接五路財神。祈望邀得財神恩寵,新年發財致富。
正月初五,禁忌
按習俗,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生日,初四備好的儀式延續到初五。零時零分,人們打開大門和窗戶,放爆竹、點煙花、鳴鼓焚香,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同時這一天也是“破五”,之前的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破五”這一天,要吃象徵著“”的“水餃子”,寓意招財進寶。
正月初六,家家送窮
按古代的風俗,正月初六這一天要“送窮”,意思就是祭送窮(窮神)。相傳窮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送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
初六這天人們早早起來,從屋裡向屋子外面放鞭炮,打掃衛生,把節日積存的、破舊的衣服扔出去,意思是將不好的東西通通都趕出屋外,用“除舊”的方式來送窮。姚合有一首詩寫道:“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人們希望借送窮的方式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正月初七,敬人慶生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七為“人日”。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初一到初六是六畜之日,初七這一天就是人的生日。古代這一天有戴“人勝”的習俗,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在頭髮上,也可以貼在屏風上。
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人們還用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來食用,取其諧音以圖吉利。“人日”是一個思念人、尊重人的節日。這一天官府衙門不行刑,家長也不可訓斥孩子。“人日”流傳下來的是古人對於生命崇高的敬畏。
正月初八,祈福
正月初八是“穀日”,要是這天天氣晴朗,未來一年就會稻穀豐收。在“穀日”古人會對寫有穀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並且不吃煮熟的穀物,蘊尊重勞作、愛惜糧食的思想。
正月初八也是中眾星下界的日子,因此也被稱為“順星節”,這一天,人們會祈福,將家裡養的魚和鳥放歸野外,既表達了好生之德,也讓下凡的星宿看見自己的善行。夜裡則祭星儀式,擺上多盞燈花,名曰“散燈花”。
這一夜也是天空星斗出得最全的時候。在朦朧神秘的燈花交映中,長輩指着漫天星宿向兒孫介紹,並且對他們講述“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
正月初九,天官賜福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沐浴,備好清香花燭、祭品,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祈禱新的一年能心想事成。初九寄託了勞動一種祛、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十,祭石感恩
正月初十俗稱“石頭節”,取“十”與“石”的同音。這一天家中的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
正月初十也是的老鼠娶,人們早早熄燈入睡,以免驚擾了娶親事宜,在屋隅、牆角等昏暗的地方放一點米團、糕餅,稱之為“米妝”。“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也被視為“吉祥物”,年節時買來貼在牆上和窗戶上。
正月十一,宴請子婿
正月十一俗稱“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流傳一首:“誰家窈窕女,宜室又宜家,今才‘子婿日’,明又‘歸寧’期。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正月初二,女兒女婿備禮回娘家,作為答禮,岳家要設宴回請,以示敬意和重視。其實所有的禮尚往來、熱情招待,都是父母對女兒的寵愛和牽掛。
十二到十五,試燈待元宵
“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從正月十二起,人們開始為元宵節作準備,買燈籠、搭燈棚、試點制好的燈,同時一改春節期間的豐富多油,開始飲食清淡。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之一個月圓之夜,又稱“上元節”。寒冬時節的浪漫節日莫過於元宵,古時足不出戶的女孩子們,在這一天可以大大方方地出門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
說到元宵節的吃食,就不得不提湯圓和元宵了。雖然看上去好像都是甜甜的小糰子,但是原料和都有很大差別。簡單來說,北方是搖元宵、滾元宵;而南方是包湯圓、捏湯圓。
我是東北人。我從小的時候就看見帶着我姨媽、舅媽,拿着大笸籮,裏面放滿了乾粉,把切好的餡料蘸上水往裡頭一扔,那時候小孩兒最喜歡的就是跟在大人旁邊搖元宵。而我奶奶是上海人。所以我一回爺爺家,就看見奶奶在包湯圓。
其實無論是搖元宵還是包湯圓,它都是圖個團團圓圓,吃個甜甜蜜蜜,都是全家人的其樂融融和對未來日子的祝福。
我喜歡過春節時那些隆隆重重的老禮,真是把一年的年光當成一回事兒。經過了除夕,對去歲的回顧與告別。從今天起,新歲伊始。如流水般的日子從未停下它的奔騰,情感因習俗的延續而更加濃厚,文化也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而意蘊深遠,那些滿載着人情味與煙火氣的習俗,開啟了這一年生活的儀式。
以上就是與當年羊和隔年羊有什麼說關內容,是關於文化的分享。看完女子屬羊有什麼說法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