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陳淳的星座 陳淳

解夢佬 8 0

陳淳的星座

陳淳的個人生平是什么樣的?

陳淳,初名淳,字道復,后以字行,別字復甫,自號白陽山人。

長洲(江蘇吳縣)人。

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生,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卒。

書、畫皆受業于文徵明,能不拘師法,自成一家。

其寫意花許,與徐渭并稱“青藤、白陽”,山水則學米友仁、高克恭而有變化。

其書法則以行草名重當世。

徐渭和陳淳什么意思

明代畫家陳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

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亦號白陽山人,蘇州(今江蘇蘇州)人。

天才秀發,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咸臻其妙。

少年作畫,亦學元人為精工,中歲忽斟酌米、高間,寫意而已。

畫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徑。

尤妙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而疏斜歷亂,偏其反而,咄咄逼真。

久之,并淺色淺墨之痕漸無矣。

嘗游文徵明之門,徵明嘗微笑謂:“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

”正書初從文氏,欲取風韻,遂成媚側;行書出楊凝式、林藻,老筆縱橫可賞;小篆瀟灑而勁。

巡撫都御史陳公開館禮聘,俾書五經、周禮鏤板置學,名益大震。

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

現存作品《松菊圖》、《葵石圖》、《菊花圖》、《折枝柿》、《瓶蓮圖》、《花卉》扇面等。

陳淳寫意,淡墨欹毫,獨創面目,在寫意花鳥方面顯得更有貢獻,成為明中葉的大家。

宋史陳淳傳原文

你可以發郵箱給我 我發全部給你,這個超過范圍了。

(一)陳淳其人陳淳是龍文區人。

他是中國南宋時期的理學家,是一代理學宗師朱熹的親傳弟子,也是閩南理學的開創者。

陳淳字安卿,號北溪,出生于龍溪縣游仙鄉龍州里,就是今天的漳州市龍文區朝陽鎮石井村蓬洲社。

由于他居住在九龍江北溪之濱,所以人們稱他為北溪先生。

他辦私塾、講學、著書立說、闡揚師門理學等等。

其代表作品有《北溪字義》、《啟蒙初誦》、《小學詩禮》等書。

除此以外,陳淳的字畫在當時也非常著名,漳州流傳一句古話叫做“北溪好字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陳淳出生于宋朝紹興二十九年(1159),少年時在林宗臣的指導下,閱讀了理學的入門書《近思錄》,從此對朱熹非常敬仰。

紹熙元年(1190),理學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府,陳淳前往拜見求教,正式成為朱熹的學生。

此后他學有所成,不斷著書立說,弘揚朱熹的理學思想。

嘉定十五年(1222),陳淳被任命為安溪主簿,他因病未到任。

嘉定十六年(1223)四月陳淳去世,葬于家鄉。

陳淳去世后,《宋史》為他立傳,以嘉勉他在學術方面的貢獻。

他也因“闡揚理學,多所發明”,成為中國歷代配享從祀孔廟的172位賢哲之一。

(二)陳淳故里長約六百里的九龍江,是漳州的母親河。

九龍江源自閩西的龍巖深山,分西北雙溪。

西溪源自適方山船場溪,北溪源自玳瑁山雁石溪。

雙溪呈枝丫狀環擁著美麗的漳州城。

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浩浩蕩蕩的九龍江水到了地勢平緩的漳州,逐漸變得溫和柔順、蜿蜒流淌。

江水滋養著龍江兩岸的土地,滋養著花果之鄉,滋養著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的漳州人。

北溪是九龍江的主流,它沿著江東橋一帶進入峽谷,出峽谷后匯聚西溪,注入東海。

北溪水流至漳州平原中部,南岸的朝陽鎮有個小村名叫蓬洲,而在南宋時期,這個小村的名字叫龍溪縣游仙鄉龍州里,這里就是北溪先生陳淳的故鄉。

據說陳淳出世時“百草皆香”,因而人們就稱這里為“香洲”,“香洲”與“蓬洲”的閩南語是諧音,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如今的“蓬洲”了。

陳淳的故鄉有個古渡口叫“香洲古渡”,它在九龍江的航運史上可是鼎鼎有名呢!椐史料記載,元代朝廷為了獎勵貨物的出口貿易,曾在香洲古渡設置了商務所;明朝更在此設置了稅課局。

在更久遠的唐代,開漳圣祖陳政曾在香洲古渡渡江,攻破了獠兵的陣營,打敗了獠兵的主力。

(三)少 年 求 學少年陳淳生性恬靜內秀,志趣高遠。

雖家境貧寒,但他聰明好學,潛心經史,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當時的南宋政權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

就在這時,對陳淳的求學方向有著重要影響的一個人出現了。

他就是漳州人林宗臣。

周敦頤)、有明道(程灝)、有伊川(程頤),為近世大儒,而于今有先生,然猶未祥也……”(四)朱 熹 臨 漳說起陳淳,人們都會聯想起一位影響了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陳淳的授業恩師——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是我國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一代理學宗師,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夫子。

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福建尤溪縣。

公元1190年,朱熹于花甲之年,在漳州任知事一年。

他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創辦書院,施德明教化之事。

據《漳州府志》載:“……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肅然以定……民無夜警,外戶不閉。

”這說明朱熹在漳州的政績和口碑都非常好。

他在任期間,民心安定、民風和諧。

由于社會風氣良好,夜晚門戶敞開也安然無事。

朱熹于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離任。

他離開漳州后,漳州的父老在芝山的南面建了朱子祠,以頌揚朱熹的德政。

朱熹在任時頒諭的禮教,漳州人都當成金科玉律遵守著,并代代相傳教育子孫后代。

由于朱熹的禮儀教化,漳州從一個不識禮教的凡俗之地,而逐漸成為“禮義之邦”和“海濱鄒魯”。

“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這是朱熹在漳州當一年知府期間,題在白云巖書院的一副很有名的對聯。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這副對聯曾在2011年被溫家寶總理引用,在座談會上告誡黨員干部要站得高看得遠,要有境界和追求。

(五)求見朱熹前面說到林宗臣贈送《近思錄》,陳淳日夜勤讀,手不離卷。

他越讀越覺得《近思錄》精妙無比、余味無窮。

之后,陳淳意猶未足,四處找來許多朱熹的著作,吟哦誦詠,如癡如醉。

對朱熹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馬上見到朱熹,得以當面請教。

陳淳的夢想終于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實現了,這一年朱熹來到漳州任知府。

冬至那天,懷著十年仰慕的虔誠之心,陳淳帶了《自警詩》求見朱熹。

果然,兩人交談甚歡,相見恨晚。

陳淳在這一天正式成為朱熹的學生,朱熹心里非常高興,多次對人講:“我到南方來,得到陳淳這么好的學生,這是我最高興的事啊!”從此,他指導陳淳讀書思考,并鼓勵陳淳讀書時對問題要“窮根究原”。

就是說對任何道理必須從根源處去探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陳淳自此謹遵師訓,學習上更注重探究和辨析,寫了一系列“尋根原來處”的文章。

如《孝根原》、《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根原》、《事物根原》等,詳細地闡述了當時封建人倫關系準則的由來。

由此...

祝允明,文徵明丶陳淳丶王寵在書法史上稱為

畫家陳師曾的第三個字讀:曾 [zēng]陳師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

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

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范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

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范任課,后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

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

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

其山水畫在承襲明代沈周、清代石濤技法的基礎之上,注重師法造化,從自然景觀中汲取創作靈感;寫意花鳥畫近學吳昌碩,遠宗明人徐渭、陳淳等大寫意筆法,畫風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畫以意筆勾描,注重神韻,帶有速寫和漫畫的紀實性。

其著作有《陳師曾先生遺墨》(10集)、《陳師曾先生遺詩》(上下卷)、《中國繪畫史》、《中國美術小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染倉室印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