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座流星雨 2012年雙魚座流星雨
雙魚座流星雨活動范圍
北群雙魚座流星雨在9月1日-30日; 極大時間 :9月19日 (太陽平黃經177°); ZHR = 3; 輻射點 :赤經 = 005°,赤緯 = -01°;輻射點漂移:見表6; 速度 = 26 千米/秒;
南群雙魚座流星雨在8月15日到10月14日活動,極盛9月24日,極盛時輻射點赤經8度,赤緯0度,亮度指數3.0 。這個流星雨的ZHR只有3,就是說在最好的觀測條件下一小時才能看到3顆流星。對于在城市里的人,一輩子能見到一顆也難說。
2012年雙魚座流星雨時間:8月15日到10月14日
歷史上的雙魚座流星雨
19世紀僅有兩個該群的觀測數據,觀測者均為威廉·丹寧(William F.Denning),他分別在1879年和1885年觀測到它,輻射點分別位于赤經1度,赤緯-5度和赤經4度,赤緯-2度。
卡儂·霍夫梅斯特(Cuno Hoffmeister)第一個正式觀測到它。在分析了德國觀測者在1908年和1938年的觀測數據之后,他指出了這個群在8月16日到10月8日之間活動,極大出現在9月12日,以及29日的次極大,輻射點位于赤經0度,赤緯+4度。霍夫梅斯特描述這個群非常弱,同時也將這個群區分成兩個輻射點。霍夫梅斯特沒有對他的南群和北群給出精確的描述,他只給出了一張表格。在這之中,29日的次極大到底是北群或者是聯合的產物無法得到證實。
照相術在1890年以后就被引入到流星研究中,但最為著名的應當屬1952-1954年進行的哈佛流星計劃,其中包括超過2500顆流星的軌道,為未來流星研究提供了龐大的數據庫。1971年,貝蒂爾-安德斯·林布拉(Bertil-Anders Lindblad)進行了一項研究,希望能找出那些活躍流星群的軌道。
林布拉找到了兩個群,他稱之為“雙魚座流星雨”,并編號為“31”和“92”。92號活動時間很長,從8月31日延續到11月2日,輻射點位于赤經10度,赤緯+6度,不過這個群的軌道和霍夫梅斯特的雙魚相去甚遠,但是升交點就有21度的差別,近日距差別更達0.12AU。31號是一個更好的候選者——雖然它比霍夫梅斯特的雙魚要后一些,過節點10月13日,輻射點位于赤經26度,赤緯+14度。
1973年,林布拉和庫克(Allan F.Cook)等人對1971年的文獻進行了重新研究,一個重大發現是92號中的大部分流星其實屬于11月的仙女座流星雨,因此實際上的92號被確認是雙魚座流星雨的南支。但盡管如此,92號的真實性仍然有疑點。
1971年的92號有33顆成員,但在1973年排除了仙女座流星雨之后只剩下14顆。但美國的克羅(G.Kronk)認為剩下的14顆流星近日點和近日點黃經差別很大,具有各個不同流星群的軌道特征,他認為這個所謂的92號事實上是南金牛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的混合體。利用克羅的理論,南雙魚實際上由兩個不同的群組成(其中一個是十月鯨魚座流星雨),而且都不是霍夫梅斯特所提到過的,當然哈佛流星計劃中也沒有拍到了。
在瑟卡尼納(Z.Sekanina)的兩次無線電流星計劃中,雙魚座流星雨都占有重要地位。在1961-1965年進行的第一次觀測中,活動時間為8月14日-10月4日,過節點時間為9月10.7日(太陽黃經167.6度),此時輻射點位于赤經359.8度,赤緯+3.4度,這和霍夫梅斯特的很接近;1968-1969年的活動時間為8月12日-10月7日,過節點時間為9月16.1日(太陽黃經172.8度),此時輻射點位于赤經8.5度,赤緯+6.9度。
瑟卡尼納的雷達數據看來那個全年流星雨在9月初于雙魚座區域達到極大,而且也沒有第二群存在的可能。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觀測有少許不同,這應該是由于彌散的流星物質造成的。
西澳流星組織在主席杰夫·伍德(Jeff Wood)的帶領下進行了很有成效的觀測。1979年盡管有滿月影響,他們仍然觀測到ZHR達1.32+/-0.22,出現在9月23日,輻射點位于赤經10度,赤緯+11度。1980年9月10-12日,極大出現在11日達1.24+/-0.26,輻射點位于赤經4度,赤緯+9度。1980年的數據分開為北群和南群,南群在9月11-27日觀測到,ZHR達2.08+/-0.20,而北群在10月5-16日觀測到,ZHR達2.94+/-0.25,兩個輻射點之間有25度左右的距離。
以上就是雙魚座流星雨 2012年雙魚座流星雨的全部內容。更多星座相關資訊,敬請關注紫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