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標誌部族、宗族的徽號,除姓之外,還有氏的稱謂。而氏字的造字結構,在甲骨文中解釋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後世多用尋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認祖尋宗,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結。
《左傳隱公八年》有一段著名文字,精要地闡明了姓和氏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說,天子分封諸侯,根據出生而賜姓,又分封土地而稱氏,諸侯以字作為謐號,後人便作為族號;擔任官職而世代有功者,就以官名為族號;也有以受封采邑作為族號的。這裏的族號,就是氏。
氏的出現較姓為晚,是姓所衍生的產物,即姓的支族。氏約起於父系氏族社會,盛行於周代的分封制度,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中稱: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說,先秦時期,氏不僅是部族、宗支的徽號,也是社會地位尊卑、貴賤的標誌。最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稱,後來則逐漸演變為專指部落首領相沿承襲的尊號。傳說中父系社會英雄人物的稱號,均加氏以尊稱,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即是例證。
最初的氏與最初的姓一樣都是不多的,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後代的長期繁衍,同姓必然越來越多,加之有些家族、部族的分徙或孽變,往往以內含的血統支系分別出一些支系來,這些支系需要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名稱,這樣便分化產生出一些新的氏。所以,這時候的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這種區分不僅是血緣的親疏,而且也表示地位與財富的差異。這種分化趨勢,伴隨着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變而日益明顯,進人階級社會又大大加速了。如夏為姒姓,而在姒姓之下又分為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商為子姓,而在子姓之下其登名氏三百六十夫〔《史記^周本紀》)。據甲骨文的材料,亦可考察出商代氏至少在二百個以上。春秋戰國時,見於文獻的氏則進一步激增至六百餘個,很多社會階層都有了自己的氏。
和姓一樣,氏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特殊社會作用。《白虎通義‘姓名》說:所以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清楚地表明區別氏的社會作用是明貴賤、別等級。
關於氏的產生,也涉及我國上古社會的賜姓氏的制度。西周推行分封制后,賜姓仍較嚴格地遵循古制,而賜氏則大為鬆動,不僅天子可以賜氏,諸侯也可以賜氏,而且賜氏的因由也擴大了。因而自周代起,氏的發展極為迅速。所以顧炎武《原姓》說: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又說(春秋)二百五十五年之間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可見氏的發展變化勢頭,大大超過了原來的姓3周代的賜氏,大致有如下幾方面的情況:
天子賜氏。如:鄭捷(鄭文公)、齊環(齊靈公)、蔡甲午(蔡庄公)、宋王臣(宋成公)。
以祖先的字或謚為氏。如: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仲孫閱(魯公子慶父之後,慶父字仲)、文種〔周文王之後,姬昌謚文)。
以封邑為氏。如:屈完(楚武王子瑕之後,瑕封地在屈)、知薔〔晉苟首之後,首封地在知)、解狐(唐叔寘之後,封地在解)、羊舌赤(晉公族靖侯之後,封地在羊舌)。
以居地為氏。如:東門襄仲(祖居地在東門)、北郭佐(祖居地在北郭)、西門豹〈祖居地在西門)、百里奚(曾家居於百里)。
以官名為氏如:司寇惠子(周司寇蘇忿生之後)、內史過(周內史叔興之後)、史墨(周史官尹逸之後)、祝蛇(周祭主讚辭官之後)。
以職業為氏。如:匠石、庖丁、弈秋、徒人費。社會下層平民,受貴族立氏的影響,遂以自己從事的職業冠於名前為氏。
到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對周代以來命氏的情況作了更詳盡的考察,計有:以國、以邑、以鄉、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以技、以事、以溢、以凶德、以基德、以國系、以族系、以名與氏、以國與爵、以爵與譜系、以邑與譜系、以官與名、以邑與溢、以謚與氏、以爵與謚命氏,以及代北、關西、諸方複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等32類。
這種以氏別貴賤的風尚,在從父系氏族社會到先秦時期這一歷史階段,相當盛行,形成同姓異氏,一姓多氏社會格局。如炎帝神農氏本來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後裔卻有烈山氏、祝融氏,及齊、呂、申、許等氏族分支;黃帝軒轅氏為姬姓部落的始祖,但他的25個兒子,卻分為12胞族(氏族);太昊伏羲氏(庖犧氏),少昊金天氏,本是東方鳳姓部落的首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族(鳳即鳳鳥),其後裔則蕃衍為鳳鳥氏、玄鳥氏、丹鳥氏、青鳥氏、鳩氏、爽鳩氏、伯趙氏及五雉九扈等24個以鳥名官的氏族。
這樣隨着父權制的確立和氏的形成,母系氏族逐漸被父系氏族所取代,所有的血緣關係,均由父系來確認。所以母系氏族之解體,父系氏族之興起,成為姓氏演變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
夏代的姓氏情況,因缺乏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難以詳知,但據《史記‘夏本紀》和《世本‘氏姓篇》載錄,夏禹為姒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的部族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莫氏、斟戈氏及有南氏、有鄂氏等十餘個姓氏。
商朝是典型的奴隸制王朝,國家機構已經形成,胙土命氏正式成為姓氏產生的主要途徑。商朝帝王嫡子有繼承王位的權利,某地庶子則有胙土命氏的分封權益。一些有功於王室的功勛大臣,及臣服於商王朝的附庸部落,依據其社會地位,也被封賜相應的侯國、采邑。因而商代的姓氏較夏代大為增多,史稱商代有八百諸侯。見於《史記‘殷本紀》和《世本》等文獻記載的姓氏有數十餘個。如殷氏、來氏、宋氏、稚氏、時氏、蕭氏、黎氏、空相氏、北殷氏、目夷氏、祟氏、周氏、杞氏、耿氏、微氏、箕氏、阮氏等,皆是以國為氏,至今有相當一部分仍在沿用。在《尚書‘盤庚》中,將殷商貴族大姓總稱為百姓。此處的百姓二字,是氏族社會時期,禪讓制度流傳下的大族舊姓,與萬民相對,原意是指有一定社會地位,被王室胙土命氏的貴族階層。之後,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迭,這些貴族階層失去了原有的封邑和地位,淪為普通庶民,但卻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為當今姓氏的重要來源,也是後世歷代庶民統稱為百姓的原因。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大封諸侯,胙土命氏。據史書所載,周朝共滅商朝屬國99個,降服652個國,從而為周初大分封提供了廣闊的土地。這種大分封舉措,對於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格局,含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顯然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而大分封的結果,必然導致大批氏的產生。周朝成為氏產生最多的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激烈的諸侯兼并,為姓氏的發展演變提供了特定的條件。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氏的起源姓氏起源發展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姓名常識,請多多關註解夢佬算命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