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名法:姓名的由來
1.姓的來由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昧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日: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2.氏的來由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係。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用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3.名的來由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后,天色黑暗不能相辨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后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4.字的來由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做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着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5.號的來由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①倫理道德加強;②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範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更多姓氏起名法:姓名的由來的相關文章請關註解夢佬算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