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
分佈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雁門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譙郡:東漢建安年間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相當於現在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歷史來源
薄(Bó)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國名為氏。據《潛夫論》上說,薄姓是姜姓的後代,上古時有薄國(在山東省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後裔的封國,薄國的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稱薄姓。2、出自子姓,以邑名為氏。據《左傳·杜預注》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帶),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稱薄姓。3、源於子姓,出自商湯後裔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4、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烏桓部薄奚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6、歷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7、出自其他姓氏所改:① 據《萬姓統譜》記載,薄姓是商朝諸侯薄姑的後代,后簡化為單姓薄。② 據《魏書》載,南北朝時,北魏魯卑族代北地區有複姓薄奚氏,入中原后改為漢字單姓薄氏。
得姓始祖
商湯、薄公。薄氏的始祖是春秋時代宋國的大夫,據學者考證是商湯的後代,《萬姓統譜》記載,薄氏為商湯的後裔。古代的薄又叫薄城,就在今天的山東省曹縣東南一帶,又稱亳,相傳是炎帝後裔的封國。望族居於雁門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代縣西北。故薄氏後人尊商湯為薄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薄氏源出多頭,先秦時其已在今河南商丘與淇縣(衛之國都)一帶分佈。古代學者考證,薄與亳同,俱為地名,亳位於距商丘百餘里的亳州,先秦時,薄即包括此相鄰的兩地,這樣來說,亳亦可視為薄氏之發祥地。亳於東漢時為譙郡之治所,所以,譙郡成為薄氏之第一大郡望。
戰國中後期,宋國與衛國俱被滅國,薄氏子孫因避難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間地,漢初高祖劉邦之妻薄姬即為今江蘇蘇州人,其父於秦時與故魏王宗女魏媼私通而生下薄姬,薄姬后被文帝尊為皇太后,其弟薄昭也因迎立文帝有功而封為軹侯,其子薄戎奴、孫薄梁均世襲,這可以說是薄氏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漢、魏時期,一支薄氏徙居於今山西北中部一帶,后與北魏薄奚氏改來的薄氏相融合,逐漸昌盛為該郡之大族,此地古屬雁門郡,是故後世薄氏有以雁門為其郡望堂號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薄氏除繁盛於譙郡與雁門郡外,還播遷到了北方之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宋、元時期,薄氏在西北之甘肅、寧夏、內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佈。明朝初期,山西薄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中恭弘=叶 恭弘以後,薄氏於西南之雲南、貴州、廣西以及華南之廣東等地均有所見。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漸有山東等地之薄氏伴隨闖關東之風潮入遷於東北三省者。清咸豐六年以後,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氏走西口,遷於今河套地區謀生。
二十世紀中期,跟隨國民黨去台灣的薄氏人口,也已在台灣落戶成家。如今,薄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等地為多。薄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堂號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窮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薄鈺發明了炮、千里鏡、小車、火銃、地雷、弓弩等,著有《格物測地論》。後代以他的書名前二字作為堂號。[2]
字輩排行
天津寧河薄氏一支字輩:“洪連(桂)克立”。
天津寧河薄氏一支字輩:“達(陡)於文進仲自紅(洪)福會殿連克(玉)立明俊德”。
天津武清薄氏字輩:“永雲玉文海”。
山東東營薄氏字輩:“登澤傳其(琪)純尊祖幼山石久向”。
山東鄒城薄氏字輩:“孜春維兆長發其祥克開士業繼福允善忠孝”。
江蘇東海薄氏字輩:“用正其祥維康劍榮華”。
河南鞏義薄氏字輩:“寶芝蘭廣玉”。
山西應縣薄氏字輩:“厚汝天耀……”
河北南宮薄氏字輩:“增段長增福玉廣明”。
北京、黑龍江薄氏字輩:“振鮮樹俊戰”。
薄氏一支字輩:“海國希化玉”。
家族名人
薄珏:明代兵器製作專家。崇禎年間,流寇欲劫擄安慶,巡撫張國維調薄珏入城製造銅炮,防禦流寇,又製造了千里望遠鏡,以觀察流寇的遠近,后又製作水車,水鏡、地雷、地弩、火銃等兵器,當流寇進犯安慶府時,城內兵民固守,發揮了各種武器的作用,大敗流寇。著有《渾天儀圖說》、《格物測地論》等。
以上就是薄氏起源的所有內容,更多薄氏資訊請關注八字詳批網熊掌號,為您提供第一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