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氏
分佈地區
中山郡:漢時置郡。戰國時屬中山國。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北部華陰: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歷史來源
「藺」源出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時,晉獻公的少子成師被封於韓(現在陝西省韓城縣),他建立了韓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後代子孫遂以韓為姓,稱韓姓。傳到韓厥(即韓獻子)時,他的玄孫叫韓康,在趙國為官,得到藺(今山西柳林縣北,一說在陝西渭南縣西北)作為封邑,他的後代子孫遂以封邑名為姓,稱藺姓。
堂號
"完璧堂":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15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后,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相如接到璧后,馬上抱起依着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3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3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相如回驛馆后,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3天後,他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就以禮送相如回趙國。
遷徙分佈
藺氏是一個典型的單源漢姓,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百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2%左右。藺氏出自韓姓。春秋時候的韓國,其先祖名叫作韓闕,謚號獻,歷史上稱為韓獻子。韓獻子有一個元孫叫作韓康,後到了趙國,被封到藺地。韓康的後代有的以封地作為姓氏,稱為藺氏,是今天藺氏的起源。根據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卿韓厥的玄孫名字叫康,在趙國做官,食采於藺這個地方,就以邑命氏,稱為藺氏。康的裔孫藺相如為趙國上卿,他的子孫在秦國做官,跟隨司馬錯伐蜀,因而家族就遷居在成都。望族出於中山、華陽。而根據史籍《廣韻》記載,東周時晉穆公的兒子成師被封於韓,韓獻子(韓厥)的玄孫康,食采於藺地,從此世有藺氏。因此,藺氏是韓氏分支出來,以邑為氏的,得姓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藺氏家族發源於中山郡(河北)、華陽郡(四川)一帶,後來以這兩個地方為中心,逐步向全國各地擴遷和繁衍,例如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的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就有一千五百多藺氏族人生息。
家族名人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名相。初以完璧歸趙馳名,后以將相和,廉頗負荊請罪著稱於海內。他即是韓康的後裔。
藺道人:約790~850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醫僧。一作藺道者。原名佚,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道者出家雲遊,於會昌間(841-846年)曾結庵於宜春修道,因嘗治癒一彭翁子墜地折頸傷肱,其醫術遂廣為人知,求醫者甚眾。道者厭其煩,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術遂行於世。此方為後人刊刻,書名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為中醫現存最早之骨傷科專書,現有多種刊本行世。
藺從善:明代學士。洪武時中舉人,永樂時授翰林院編修。
藺芳:明代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樂時為志安知府,治績卓著,先後遷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藺亮:隋代名將。名帝甚愛其驍勇。他曾屯兵於浦口山上,所以當時的人把山上的岩石叫做藺將軍岩。
藺敏修:宋代朝奉郎。
藺以權:明代應天府尹。
藺養成:號爭世王,不過《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五,記左金王為藺養成,爭世王為賀錦。《平寇志》卷六也說“左金王名藺養成”。其真實情況如何,目前尚不可考。陝西延安人。著名明末农民起義軍將領,起義軍革左五營首領之一。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與賀一龍等投李自成。次年,李自成殺賀一龍,命分領其眾,任大順軍通達衛左威武將軍。
更多藺氏起源的相關文章請關注八字詳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