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
分佈地區
丹陽:即秦朝的鄣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上黨:轄鏡相當於今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歷史來源
「包」源出
1、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製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 伏羲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2、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3、出自鮑姓,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後代,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5、《周易·繫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堂號
"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謚孝肅。
家族名人
包胥公:楚大夫,楚國第一大將軍,復楚忠臣,居上黨,贊曰:時為,伍胥反楚,向秦乞師,不辭勞苦,忠義貫日,歷代罕有,偉哉胥公,名傳萬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拯:字希仁 (999—1062),漢族,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后卒於位,謚號“孝肅”。
包萬有:(1590~1657),字似之,號敬衡,縣城北隅人,一代文豪。著作有《五經同異》、《編年合錄》、《四禮損益》、《范數讚辭》、《小學遺書》、《食貨錄》、《月旦會簿》、《書院約言》,《史編余言》、《正蒙集解》、《唐山寤歌》、《講學刨記》等。
以上就是包氏起源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八字詳批網其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