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泊姓的來源

解夢佬 4 0
泊姓在身邊的朋友中很少能夠聽到,見到的最多的時候也就是泊車的時候會看到,那麼泊姓是怎麼出來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泊姓的來源是怎樣的,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吧?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為氏。在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支庶子孫中,有封於辛國者,後來分衍出。夏禹下傳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紀),其後代中以封國為姓氏者:


單姓有:
泊氏、辛氏、計氏、崇氏、弗氏、刜氏、鬻氏、陽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陳氏、寢氏、彤氏、弋氏、褒氏、綸氏、巢氏、男氏,鮑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田氏等。


複姓有:
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等。


其中的泊氏,即為夏王朝時期分封的一個小諸侯泊國(今安徽亳州),由於當時其地緊濱淮河,因稱泊。其夏泊侯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受封國名為姓氏,古代泊、薄二字通假,因稱泊氏、或薄氏,後來的成湯為諸侯時曾都於該地,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疍家人,屬於以生活方式名稱為氏。在廣東省汕頭市達濠島青雲山上,有一丘荒蕪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還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跡。該支泊氏族人原聚居於馬崗鄉一帶,原甚興盛,后漸中落而消亡了。


從源流來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編戶,侯棄舟上岸與他姓雜居。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經》中稱其為魚旦。廣東潮汕地區歷來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地,明朝學者林大春在《潮陽縣誌·隆慶版》中記述:縣西南江上有曰疍戶者,岸無室廬,耕鑿不事,男婦皆以舟楫為居,捕魚為業,舊時生齒頗眾,課棣河泊,近或苦於誅求,逼於盜賊,輒稍稍散去……


據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記載的縣西南江上,即當指現在的濠江。歷年在達濠島周圍就有着為數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為室,捕魚煮鹽為業。大約在明朝時期,部分疍家人開始陸舟兩棲,他們在靠近海灘的地方搭建草寮為屋,或有棄舟楫入民間為擁保者矣。現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的三寮村,就是因為原疍家人在海邊搭了三個寮仔而得名,當為疍語之遺存。


清朝初期,滿清政府加強了對沿海地區丁戶的管理,對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陽志》中記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許疍民村居編戶,疍家人正式上岸陸居,現在濠江區的莘香里,就是當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稱疍家鄉。後來,疍家人的生活習俗也漸漸被沿岸地方民族所同化了。比如,按疍人習俗,殯葬一直為水葬,即棺沉海底,一直到清朝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以後,始改為土葬。


疍家泊氏,是因為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時原無姓氏,在編戶之際,當地官員始用泊字為其姓氏。從泊字本義來看,課棣河泊,巧妙客觀地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狀態。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為氏。著名的清朝史學家陳厚曜在《春秋世族譜》中論述,楚國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為楚國大族,其中就有泊氏。羋姓的始祖為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孫季連,稱季連氏。其後裔傳至楚頃襄王熊橫(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一度遷都於陳邑,其後裔子孫分衍出許多姓氏。


其中的楚國貴族泊氏,封居泊邑,即夏王朝時期分封的小諸侯泊國之地(今安徽亳州),西周初期原為焦國之地,春秋時期成為陳國之地,分為焦、夷二邑,焦邑后改稱譙邑。周襄王姬鄭十五年(楚成王羋頵即熊惲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楚軍大將成得臣率軍伐陳國,奪取了焦、夷二邑,遂為楚國之地。百年之後的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在其地構築了譙城(楚史稱城父),派自己的兒子太子建鎮守譙城,使得當時的譙、夷地區得到進一步的經濟發展。


周景王姬貴二十二年(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聽從了太傅費無忌的建議,改派太子建去鎮守城父外城(今安徽亳州譙城區),名義上是讓太子建管方城以外,實際上由楚平王自己管方城以內。次年(公元前522年),費無忌誣告太子建與伍奢密謀齊國,並以晉國為外援準備發動武裝叛亂。楚平王信以為真,召見伍奢,嚴加詰問。


伍奢規勸楚平王不要親小臣而疏骨肉,但楚平王執迷不悟,先把伍奢關押起來,然後派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情知太子建無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則不慌不忙上路,溜溜達達地趕往城父。太子建接到通知,就趕緊逃到宋國去了,逃過一劫,但太子建最後還是被晉國利用,死在了鄭國。


在楚太子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泊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泊氏亦稱薄氏。要注意的是,一直到北周靜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泊邑一帶才改稱亳州,其境仍括焦、夷二邑。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諮詢本站專業大師。


以上就是關於​泊姓的來源的分享,更多姓名常識資訊,請關註解夢佬算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