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句 勾(Gō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后稷句龍氏家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后稷,是上古周族的始祖。傳說其母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長之。由於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帝聽說后,舉其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帝稱讚他說: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因此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強大,是為周。在史籍《大清會典》中記載:凡祭社稷之禮,歲春祈秋報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後土句龍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後土句龍氏東位西向。后稷氏西位東向。 顯然,凡禮社稷壇為大祀,往往是由皇帝詔詣行禮。先至中和殿閱視祝版,祝版用白質墨書,玉用方珪,用禮神制帛,牲用太牢,樂用七奏。春以央鍾為宮,秋以南呂為宮。舞用八俏,配位無珪祭日如遇風雨,則在拜殿行禮。
在後稷的姬姓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句龍氏,由於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因此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句氏(勾氏)、龍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遠古僂句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句氏,其姓最早見於史籍《山海經》中的記載:困民之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此為句氏之始。 實際上,遠古時期的句是地名,就是指盛產一種大龜的地方,叫作僂句(今山西文峪河一帶),西周初期先為衛國之地,后成為晉國之地。由於當時人煙稀少,地處荒涼,因稱困民之國。 由於古代人們記載歷史事件需要在龜甲上記刻,在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也要用到龜卜,因此常有人到晉國的僂句之地去獵取那種大龜,後人遂稱那種大龜為僂句。
在僂句的住民中,後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僂句氏、句嬰氏、句井氏等,由於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后多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句氏(勾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官名,出自古帝少昊的兒子子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相傳,帝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史稱子重,逝世后被封為木正,為五行神之一,專職掌管天地萬物的生長發育和生老病死,號稱勾芒(一說掌管森林)。 在子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勾芒氏,后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勾氏、芒氏。 由於勾字在古代與句字同源通義。到了南宋時期,勾氏族人為避宋高宗趙構之字諱,子重的後裔勾氏一族多改為句氏,有的則加艹字偏旁改為苟氏,或加釒字偏旁改為鈎氏,或改為複姓句龍氏。 關於改姓為複姓句龍氏,在史籍《宋史》中有記載:句龍如淵,字行父,永康軍導江人。勾姓本出古勾芒,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句龍氏。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縣二十年,以張浚薦,召試館職。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句龍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兩漢時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龍氏部落,為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個氏族群體。 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內亂分裂為北、南兩部匈奴,句龍氏部落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稽候珊)歸附漢朝。 進入中原后,句龍氏族人逐漸漢化,在東漢時期有按漢俗以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句為姓氏者,稱句氏(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軍制句兵,屬於以軍職稱謂為氏。句兵,是西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一種軍職,專指執句戈征戰的兵士。句戈,類似鐮刀,安裝在長竹竿上,專從伏擊之軍事,對付騎兵、戰車等有特效。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中有記載:句兵欲無憚。句兵,戈戟屬。就是說只要裝備有句戈的戰士,就可以去英勇殺敵而無所忌憚。 在兩宋時期,句戈發展演變為十分著名的鈎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鈎,鈎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桿尾有鐵鐏,長四寸。鈎鐮槍在當時主要是兩宋軍隊用來對付北方民族中的遼國、西夏、金國、蒙古等國的騎兵。
在句兵以及製作句戈的工匠之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軍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句兵氏,后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句氏、勾氏、兵氏、戈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勾 踐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四九六年,當越王勾踐(公元前四九七年-公元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后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卧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仲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勾 濤
字景山,宋代成都新繁人。崇寧二年進士第,調嘉州法掾、川陝鑄錢司屬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濤白守,燕勞之,祐恭感恩厲下,郡得以無犯。湖湘賊王辟破秭歸,桑仲、郭守忠攻茶務箭窠砦,將犯夔門。夔兵素單弱,宣司檄祐恭捍禦,濤帥黔兵佐之,賊潰去。宣撫張浚奏濤知巴州,不赴。翰林侍讀學士范仲薦,召見,論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遷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遷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閣門賜墩待班。九月,兼權中書舍人。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諮詢我們更多資訊!
以上就是句姓的來源的介紹,更多關於姓名常識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